《孝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影响之广大和深远是其他经典难以比拟的。《孝经》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之分。今文《孝经》“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有郑氏注。”古文《孝经》,“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凡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传。”《孝经》的作者历来聚讼不迭,有说孔子作,有说曾子作,有说曾子门人作,有说子思作,有说孔子门人作等等。弄清《孝经》的作者自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孝经》的内容,相比于先秦时代的孝道文化来说,有什么新的特点?有什么新的发展?它的社会功能上有什么新的东西?它适应什么条件下的社会需要?弄清这此问题,对《孝经》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新的提高。
《孝经》一书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首先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理模式。
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是《孝经》最显著的特点。这显然是当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提出的一种治国方式。“以孝治天下”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孝经》把“孝”提高到与天道、地道规律相平等的地位,天有它的必然规律,地有它必然的规律,人的孝行也像天和地的规律一样也是必然的。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把天道、地道和人道这“三才之道”融会为一体,并按照这个规律去治理天下,天下、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其核心是“教化”,所以,先王就用“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先之以敬让”、“导之以礼乐”、“示之以好恶”(《三才章第七》)等道德和方式进行教化,人民就不会遗弃自己的双亲,就能主动实行德义,就不会为了利益而争斗,人民之间就会和睦相处,也就不会违犯禁令了。在“天经地义”的基础上,教人民孝顺是父母谁也不能违背的事情。
2.“治天下”、“治国”、“治家”的核心是要取得诸侯各国、百姓和家人的欢心。“明王以孝治天下,得万国”的欢心,他们就能来参加天子祭祀先王的典礼。这样的所有子孙都尽到祭祀的义务。诸侯治理自己的国家,得到百姓的欢心,百姓都会来参加诸侯祭祀其先父、先祖的活动。卿、大夫治理自己的采邑,得到妻室、儿女以至妾婢和奴仆的欢心,全家人上下都会协助他事奉父母亲。这样,就能使得父母在生时过得安乐,死了得到祭祀。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对自己的双亲尽到孝道,就会出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大好局面。《诗经·大雅》说:“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孝治章第八》)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顺从他的教化,服从他的统治。可见,天子孝顺父母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统治。
3.强调古代圣人治理天下,是根据人的尊崇父母和敬爱的本性去教育和引导人民。《孝经》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尊敬)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孝”这种德行是最伟大的德行。父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感情,这是天然的。圣人应用这种天然的感情,对民众进行教化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儿子对父亲的顺从,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孝”这个伟大的德行中,尊敬父亲又是最伟大的。父亲对儿子具有君王和父亲的双重身份,在人伦关系中,没有比这个还厚重的东西,如果儿子对父亲不尊敬,既悖德又悖礼。君子不作“悖德”和“悖礼”的事情,“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这样“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就“能成其德教,而行其命令。”这就叫做,“其政不严而治”(《圣治章第九》),对人民的统治不需用严厉的办法,就能获得好的效果。
第二,明确阐明事亲
《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爱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什么说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孝”的开始呢?其一,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保护好身体是传种接代所必须的,否则,何以能种得以延续呢?其二,儿女身体的健康和存在,是奉行孝道的基础。其三,若办为犯法而毁伤了身体那是不义的,是不孝的行为。所以,不毁伤自己的身体是奉行孝道的“开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中间这还有为
注:摘编自万本根、陈德述《继承、弘扬儒家的孝道文化的精华》,原文发表于中国青年网2009年2月。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