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研究(2):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传统家训研究状况

发表日期:2011-11-06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以下笔者试图按照年代变迁,从研究论文的数量、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变化分析30年来传统家训研究的发展轨迹。

1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学框架被打破,史学研究逐渐活跃,家训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论文方面,笔者共搜集到此期的文章12篇,其中10篇为对人物及其家训思想的个案研究,颜之推《颜氏家训》作为古今家训之祖,以其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全面详备的内容,务实切用、具体细致和便于操作的特点,当仁不让的受到学者重视,共有8位学者分别撰文加以研究。另有2文分别对包拯家训、陆九渊家族家规做了分析。剩余2篇为通论。分析此12文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从史料出发,精选、译著相关名人的教子书文、语录,简要加以分析与提炼。总之,此时的家训研究还仅属起步阶段,数量少,研究范围窄,研究视角单一是这一时期家训研究的主要特点。

2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此时,各种学派的学术研究也已渐渐突破原有的框架和羁绊,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在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的同时也促使了研究的更加深入。

1)研究主题的多样化:

第一,个案研究。首先,重要人物家训思想的研究。除了2篇对颜之推《颜氏家训》的研究之外,亦有不少学者对曾国藩及其家庭教育思想作了研究,如《曾国藩为政求学治家之道——读〈曾国藩家书〉》(1995)等相关文章共计6篇。究其原因,概与曾国藩极重视家训,家训思想丰富有关。后人整理编纂的《曾国藩家书》成为能与《颜氏家训》相比美的仕宦家训的成熟著作,是中国传统家训史上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又一座丰碑。其次,断代家训研究的出现。此间对一个时期家训的研究也开始展开,主题范围涉及秦、魏晋南北朝、唐、明、清5个历史时期的家训,共计8篇。研究者多以较为宏观的视角对某个历史时期家训做鸟瞰式分析,从而得出这个历史时期家训特有的独到之处。再次,商贾家训的研究。商贾家训是作为父兄的商人对其子弟的教诲、训诫,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中国古代商贾家训探析》(1998)追溯了古代商贾家训的发展历史及其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商贾家训对商德建设的价值》(1998)从商德建设的角度关照了商贾家训的价值。

第二,对传统家训的起源、时代特点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徐少锦《试论中国历代家训的特点》(1992)是第一篇对传统家训特点加以研究的文章,该文对传统家训特点的概括较为精准和完备,具有开创性意义。有关传统家训起源的话题争论也在此期开始,主要观点有四种:(1)家训发肇于两汉,正式形成于魏晋;(2)自从产生了家庭,也就出现了家训;(3)家训伴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并发展;(4)周公开中国传统家训之先河。

第三,传统家训的现代启示及意义分析。此期一些学者不单单仅仅侧重于对传统家训进行理论研究,他们已开始把焦点转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上。如《传统家训的中国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1998)、《传统家训及其现代意义》(1998)等,这些论文为我们了解传统家训、借鉴传统家训的精华都有很大帮助。

第四,对传统家训作通论研究。此方面研究较80年代大为增加。如《中国古代家训论要》(1995)、《中国古代家训文化透视》(1998)等共16篇论文。这些从整体角度对家训做概述的论文虽然能让我们大体了解家训情况,尤其是家训中的优良传统和糟粕,但难免局限于文章篇幅而显得粗糙和片面,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2)研究视角开始走向多元。较多学者仍从教育学、教育史视角简单梳理传统家训的历史发展,考察传统家训的基本问题,分析家训的优秀传统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但与此同时研究视角也已经有了多元发展的倾向和趋势。如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家训的《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1994),以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的《<颜氏家训·教子〉的家庭教育心理学思想探析》(1998),另有从法律视角进行研究的《中国古代家法与国法的相关性探析》(1997)。这些论文为研究者开辟了新的关注点和思考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家训的研究意识的增强。

 

注:摘编自王帅的《中国传统家训研究30年》,原文发表于《中国家庭教育》2009年第2期。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