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儿童教育(5):脑科学与家庭教育的对话(上)

发表日期:2011-11-06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幼儿早期教育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因材施教,既不可超越孩子的现实生理基础,也不能缩手缩脚裹足不前。如今,以脑科学为基础的认知神经科学正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关于脑活动机制的理论开始为教育者所用,成为儿童发展和有效学习的科学依据。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的教育模式以及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教育课程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我们在教育咨询实践中常常会面对家长们诸如以下的困惑,现结合教育心理学、脑科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此作一一解答。

1.智力是天生的吗?会变化吗?有必要给孩子做智力测试吗?

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结合就称为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基本要素。智力理论已越来越关注智力与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强调个体的监督、控制、调节等自我意识的参与过程。智力并非固定不变,智力的好坏除了与其基本构成要素能否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及它们的总体水平的高低有关之外,还与智力的品质(知觉理解上的整体性、思维的灵活坚韧及活动范围的广阔程度等)、智力的目的性、智力的反思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强弱等诸多方面有关。前者以先天遗传的物质基础为根基,后者却更多依赖教育的引导。总之,智力是遗传与环境(包括疾病、营养、教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智力测试则是用智商来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分布情况。一般人群智商的平均数为10060%-70%的人的智商在85-115这个平均范围。智商并不是智力的全部表现,更不是绝对标准,智商高低与未来成才也没有直接联系。给孩子做一次智力测试,了解一下当时的智力水平状况以及类型偏好也是可以的,但决不能以此就给孩子贴上关于智力情况的某种标签,因为儿童的智力可以随年龄尤其环境的影响不断发展变化。

2.现在各种潜能训练班很火,真的有用吗?孩子能因此变得聪明吗?

潜能是指某种潜在的能力或某种内在的可能性。人脑的基础是神经元或脑细胞,它们之间通过突触发生连接,神经冲动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以支持学习、技能与智力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具有终身可塑性以及巨大的适应能力,脑组织的这种特性就是智力开发的前提。

早期智力开发或潜能开发意指在孩子具备某种能力之前的适当时期内,给他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感官训练,促进大脑细胞发育,增强对外界反应的敏感性,以建立更丰富多样的神经网络模式,从而实现由内隐的可能性到外显必然性的转化。如通过相应的脑力训练或强化思维训练来保持脑内突触连接的高频率使用;有计划地增加环境因素的新奇性、独特性、迷惑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等来唤醒激活脑内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的觉醒度,延长觉醒的持续时间,提高神经环路的使用率,强化其可塑性。

心理学理论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孩子是否聪明主要以思维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在大脑加速发育、神经通路尚未最终定型的关键期,以科学的合适的方式促进大脑系统的精致化、复杂化,肯定有利于智力或潜能的开发。随着脑系统发育的逐步稳定,对之重新调整的机会虽然继续存在,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潜能开发实际上就是探究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改善脑的学习,帮助脑更快更好地进行学习。

3.孩子一会儿对画画感兴趣,一会儿又喜欢上跳舞了,是该培养他多方面的才能,还是该要求他有始有终呢?

在脑科学进入教育界以前,大多数人都相信行为完全由主观意志控制。而事实上,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有其既定的物质基础。在发育早期,大脑神经网络中的突触连接是大大过量的,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些不稳定的过量突触要通过传递功能的竞争和选择被筛选。凡是传递信息的频率不高或未被经常使用的以及所处位置不适当、功能不明确的突触就会经退化而自动消亡。那些在竞争中得以保存下来的都是状态最佳、能形成稳定成熟的神经网络的优质突触。

上述的神经发育过程给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反复无常的兴趣作了提示。兴趣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某事或物新奇好玩,让孩子感觉有趣——该事物让孩子产生愉悦,心理上得到满足——愉悦感、满足感稳定持续,与成就动机等结合。

除去有极强天赋的个别儿童,大部分孩子对事情好恶的选择往往受具体事物的影响。他们活跃多变,因为这个时期的大脑发育同样没有一步到位,神经元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所以,儿童兴趣爱好的不断转移就很正常。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接触更多更丰富的有趣的东西,开阔他们的视野,并使其乐在其中。一来可帮助孩子寻找、建立并发展成熟稳定的神经网络;二来足够多的良性刺激能够提升神经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神经环路的工作效率,有利于简化未来的学习。总之,给孩子提供的舞台越大,他们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多。

4.“把握关键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如何把握好关键期?

这里有两个案例:(1)刚出生的小猫被饲养在只有竖条纹的笼子里。数月后,把铅笔竖着在它眼前晃动,小猫有反应;而横着晃动,却没有任何反应,小猫失去了对横线的视觉反应。(21-1岁半之间的幼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一只眼睛被戴上眼罩,得不到外界刺激,就会导致该眼睛的“弱视”。这两个案例解释了同一个名词——“关键期”。在猫对竖线和横线的视觉发育关键期内,由于没有给它横线视觉的刺激,导致其方位中枢区内处理横条纹的中枢神经退化。

同理,1岁左右的幼儿被蒙住的眼睛的视觉中枢神经由于在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及时得到外部刺激,从而导致大脑视觉区对应的眼球无法形成柱层,最后逐渐退化。儿童的大脑生长和神经发育的某些特定过程只会出现在某一特定时期。如胚胎第3周神经板开始形成,这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步骤;胚胎发育7个月时,构成成熟大脑所需的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已生成;出生以后,大致在6个月以前,对不同语言的发音有同样的敏感程度,这是语言的准备期,等等。从脑科学角度讲,关键期指脑内神经细胞的树突及其分支在数量、形态、特征等方面生长、发展并逐渐稳定的时期。大脑的神经细胞在这个阶段更容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可塑性最大。

人们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以这个无比复杂又十分完善的自适应神经网络系统为特定的物质基础。所以,强调关键期很必要,但还应该包括出生前胚胎发育期的关键阶段。营养因素、环境中有益刺激的丰富程度、适当合理的训练强化都是把握关键期的要点。另外,应该防止一个矫枉过正的观点,即认为脑发育是一次性的,错过关键期或敏感期就再没机会了。事实上脑的可塑性及代偿功能是终生都具备的,只不过之后的弥补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注:摘编自周丽的《脑科学与家庭教育对话》,原载《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年第3期。

摘编、责编:弓立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