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独生子女及其教育研究(4):第二代独生子女教育的误区

发表日期:2011-11-06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当前,独生子女第二代,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独二代”,在教育上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第一个误区是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成风忽视亲子依恋情感;第二个误区是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忽视因性施教;第三个误区是独生子女家庭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培养。

1.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成风忽视亲子依恋情感

在许多城市家庭中,祖辈挑起养育“第三代”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2010312《文汇报》介绍,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88.9%由祖辈教养;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已占到总数的一半。

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专家乐善耀认为,城市隔代教养比例不断攀升,和近年来城市家庭“独生父母”现象有关。随着“70后”、“80后”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他们已成为我国第一代“独生父母”,家庭教育也随之进入“独二代”时代。在“四二一”(四个老人、两个父母、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孙辈数量减少,物以稀为贵,双方老人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希望”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不少“独二代”家庭里,第三代日夜均由祖辈照顾,年轻父母参与不多,有的甚至不参与。这些“独生父母”从小到大事事由父母包办,如今索性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也全权交给祖辈;而祖辈家长也习惯性地包揽本该由年轻父母自己承担的子女教育责任。

2.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忽视因性施教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98月,重庆、济南等地出现了剖腹产的高峰,因为“年满6岁才能入小学”的年龄限制,急煞了那些在9月临产的孕妇——为了让孩子不超龄读书,妈妈们争先恐后赶在8月剖腹产。

在讨论儿童发展的时候,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尽早入学以求抢占先机,同时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超过同龄人,却很少考虑孩子本身发展的可能性。这里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许多。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想想看,当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话时,谁能理解得更多?谁又能做出更正确的反应呢?

正是基于对男孩发育迟于女孩的发现,有些国家已经在尝试让男孩晚一年上学,甚至认为这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当然,男孩发育暂时落后是一个特点不是缺点,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和以望子成龙与溺爱为特征的家庭教育,正在导致男孩节节败退。

3.独生子女家庭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培养

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心理学大会上,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博士介绍了她和中国心理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试验的结果时,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岁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试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这个实验考查的是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即能否为了更根本更重要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欧美国家许多类似的实验和跟踪研究发现,在日后的发展中,这些懂得在巧克力面前克制自己的孩子更加独立,更有责任感,他们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会等待、不会节制?因为我们习惯了过度满足孩子,使太多的孩子变成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

我一向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韩国前教育部长、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教授,他给年轻父母们的忠告是: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谈到道德的时候,许多人会觉得是说人的觉悟水平,可在文龙鳞教授看来,对孩子来说,道德首先是一种智能,是一种需要用心培养的能力。“道德”就是在人与人相处时,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这种能力会让你拥有高尚的品格。有了这种能力,还能让你成长为一个头脑清醒、胸中充满激情的人。

对于“独二代”的教育,我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这也是我们坚持做10年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的深刻结论。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注:摘编自孙云晓的《“独二代”教育要警惕三大误区 》一文,原文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0年第11期。

摘编、责编:张纯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