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家训肇端久远,可以说自从有了家庭,便产生了家训。从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家人卦》中,就可窥见上古家训之一斑。后来历代都有家训产生。在先秦儒家经典那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圣贤,从他们所设计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标准、行为举止规范出发,对那个时期具有普遍意义的家训所进行的提炼,反映在《春秋》、《论语》、《孟子》等典籍中。两汉时期的家训大多直接引用先秦圣贤的语录,以此作为格言、准则、信条来阐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思想有了广阔的文化意蕴,人们自觉地进入了家庭教育建设阶段。尤其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问世后,古代家训开始系统起来,所以历史上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说。宋元明清时期,家训著作层出不穷,对后世卓有影响的如司马光的《居家杂仪》、朱熹的《蒙学须知》、袁采的《袁氏世范》、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逾百种。概括而言,传统家训的发展脉络可归结为:萌芽于上古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代,明清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历代递相仿效,遂使家训思想蔚为大观。
总体上看,传统家训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规范化,成为家族成员稳定的行为准则。它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十分丰厚宝贵的伦理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传统家训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打破其思想理论体系,吸收其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摒弃其特定内容。可以说,传统家训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对于维系夫妻关系的作用
从作为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的夫妻关系角度来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前家庭功能发生转向,家庭关系也从传统的纵向(亲子)为核心转移为横向(夫妻)为核心,夫妻平等相爱成为现代家庭道德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社会发展中,多元文化结构、多元利益群体、多元价值取向使夫妻双方的道德追求多极化。当前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直接对夫妻双方产生负面影响,使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失衡,导致婚姻道德失范现象剧增,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对此我们应吸收传统家训中的精华,夫妇之间重情轻礼、互敬互爱、忠贞不渝、同舟共济等美德,将对促进家庭道德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对于尊老、敬老的作用
从作为家庭中老年人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传统家训中“尊老”、“敬老”此类话语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家训要求子女居家要孝顺父母、尊敬父母。现在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子女在家庭中,对老人的赡养面临着生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而且代际关系的倾斜,加上老年人权益保障不力,特别是赡养权、婚姻权遭受侵害,作为家庭道德观念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我国来说,无疑是道德的失范。为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婚姻法》也明确指出: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由此可见,尊老已成为子女必须履行的现代家庭伦理道德义务。
3.对于教育子女的作用
从作为婚姻家庭爱的结晶——子女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最重要的支柱关系,儒家伦理的五伦就把“父子有亲”放在了首位。同时千百年来我国流传着许多养育子女的感人故事。如孔子教子学诗礼、岳母刺字勉报国、诸葛亮教子俭以养德等,至今仍不愧为父母养育子女的光辉典范。
爱幼,即父母应该养育教育子女。它既是家庭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责,又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父母养育子女是现代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而且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我们进行的早期启蒙教育、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教育以及爱融于情融于理的伦理道德教育,都是对传统家训优秀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4.对于处理家庭事务的作用
从处理家庭事务的角度来看,传统家训要求家人勤劳持家、节俭治家,即合理理财,勤俭持家。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的有关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每个家庭从物质生活消费到精神文化生活消费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否则就直接影响到家庭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5.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作用
从人际关系中的邻里关系角度来看,和睦亲邻、奉献社会是我国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例如,《袁氏世范》的《治家》篇中就不厌其烦地训示家人要与邻家交好,哪怕像对待邻居的牛羊鸡鸭这样的小事也要注意。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加上市场经济对家庭的渗透,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和淡漠,奉献精神趋于功利化。因此,我国传统家训中家国一体、和睦亲邻的思想价值日益凸现。远亲不如近邻,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有利于每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因此,和睦亲邻、奉献社会是现代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
6.对于树立家风的作用
从树立文明家庭道德风尚的角度来看,树立文明家风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升华。家风,是家庭成员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是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气与氛围。它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领导干部来说,带头树立好家风十分必要。因为要形成一种好家风不易,要巩固和发展一种好家风更不易。关键是当家长的应当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扮好言传身教的角色,否则就会导致“虽令不从”、家风坠落。而对我国目前婚姻道德失范现象日趋增多之势,呼唤优良传统的回归、树立文明家风也已成为时代的强音。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我们在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建设。在建设现代家庭伦理道德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人类一切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成果,要看到,传统家训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家庭道德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上,加以学习借鉴。其中有关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规范的内容,我们应加以概括、提炼,制定成社会主义家庭道德规范,以便更好地促进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注:摘编自施敏锋、蒋乐琪的《传统家训对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原文发表于《西部时报》2008年第20期。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