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入是衡量一个人地位的经济因素。收入对亲子交流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影响,比如收入高的父母可能工作很繁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也可能收入高的父母相对生活压力较小,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更具耐心;又或者收入高的父母更溺爱孩子,因此对孩子的监管比较松懈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调查数据进一步检验。
1.家庭收入高低与沟通时间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一方面,收入越高,每天与孩子共处的时间越长,但陪孩子晚餐的次数却越少。
家长收入的高低不会太影响到他们与孩子谈话的主题。学习永远都是家长最爱的话题,各个收入阶层中都有超过66%的父母选择“学习”是他们最愿意与孩子谈论的话题,其次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当然,收入高的父母更有可能与孩子讨论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其他的话题上看不出父母之间有什么差异。
虽然父母最关切孩子的学习,但当孩子考试不理想的时候,父母选择惩罚孩子与冷处理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父母选择询问原因与鼓励。并且各种收入阶层的父母之间的反应差异不是很大,虽然父母收入越高,询问原因的比例可能也略高,训斥孩子的比例略低。
有钱的父母是否更有可能利用金钱诱导孩子做事呢?我们的调查没有发现这样的结果。当期望孩子做一件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时,无论父母是否有钱,选择“利诱”的父母的比例相差不是太多。
收入相对较高的父母倒是表现出了更多的耐心。表现之一为:65.3%的高收入父母选择“说服”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而在低收入父母中相应的比例为55.5%,相差近10个百分点。收入较低的父母则更有可能以命令的方式让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
2.父母的收入越高,在做出与孩子相关的决定时,越经常征询孩子的意见
3.父母的收入越高,“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比例越低
4.父母的收入越高,“从不”体罚孩子的比例也越高
5.父母的收入越高,越可能对孩子采用表扬而非批评的方式
父母收入的差异使得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言行上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否造成父母与孩子在交流效果方面的差异呢?一方面,从孩子是否主动与父母交流方面来看,绝大多数的父母(超过70%)认为孩子有主动性,并且相对富裕的家庭与相对不富裕的家庭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
但另一方面,富裕的父母对他们与孩子的交流更加自信:收入越高,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比例也越高,而认为不太了解孩子的父母的比例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而收入越高,对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父母的比例也越高。
总的来看,父母收入高低的主要、但不是非常鲜明的影响在于高收入的父母可能生活压力比较小,焦虑感更低一些,因此在面对孩子时更具耐心。他们对于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的成效也更具自信。
注:摘编自《中国亲子交流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发布)
http://wenku.baidu.com/view/0ff
摘编、责编: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