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和内容无疑会受到孩子的性别和年龄的影响。为了更精确地考察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如何受到孩子的年龄、性别的影响,我们集中于讨论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交流,因为这样可以确认影响来源的唯一性。样本中有2142个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其中幼儿所占的比例最低,学龄儿童(7-12岁)的比例略微高于三分之一,13岁以及以上的孩子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4%。
1.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的关注度越高
这表现在当家中的孩子年龄更小时,父母每天与孩子的互动时间更长,互动的频次(上周一起吃晚饭的次数)也更高,面对面的互动更多。而孩子年龄越大,交流的方式越有可能从以面对面为主转为以非面对面为主,沟通的时长和频率都会减少。对6岁以下的孩子,86%的父母每周会与孩子至少一起吃3次晚餐,73%的父母平均每天会花1小时以上与孩子一起聊天或做一些事,在这些互动中95%是面对面地互动。而对于7至12岁的学龄儿童,虽然每周会与孩子一起至少吃3次晚餐的父母略有增加(89%),但是每天会保证至少1小时与孩子互动时间的父母减少了17%(55.9%)。对于1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面对面的交流明显减少(79.4%),只有少于三分之一的父母还会坚持每天与孩子一起待1小时以上,同时保证每周与孩子至少共餐3次的父母减少了20%左右(68.4%)。
2.父母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态度沟通
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表现出的耐心也越高。首先是更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年龄越小的孩子家长越倾向于倾听。在和6岁以下的孩子相处时,只有19.5%的家长说的比孩子多,而对于13岁以上的孩子,则有40.5%的家长说的比孩子多;其次是更多的采用委婉的方法让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大孩子的父母则更有可能采用直接的说服或命令的方式。28.2%的家长对6岁的孩子采用利诱的方法让他/她做不想做的事,当面对13岁以上的孩子时,这一比例减少到9.8%。另一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得到父母表扬的机会也越多。父母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的表扬比13岁以上的孩子多21%。家长不太会对13岁以上的孩子发脾气或体罚他们,但是对7-12岁的孩子最经常发脾气(29.4%)。
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父母喜欢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也有变化,从日常生活和爱好转向学习,并且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也越来越关注
只有33%的家长关注6岁以下孩子的学习,但是当孩子开始上学后,这一比例迅速翻倍,增加到70%以上。同时更加急切地开始教育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分别有49%和18%的家长开始和6岁以下的孩子讨论为人处世和未来,但是对于13岁以上的孩子这一比例分别增加了19%和37%。相反,家长对于学校的课外活动、孩子的爱好的关注迅速冷却,比较6岁以下和13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对这两方面的关注分别由69.6%和50.8%下降到23.1%和35.9%。此外,家长对于孩子与异性交往的担忧还逐渐明朗,对于6岁以下、7至12岁和13岁以上孩子,家长的关注从3.8%、8%,增加到18.9%。
4.孩子的年龄会影响父母对于亲子交流成效的信心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与父母交流的主动性迅速下降,从7-12岁时的81%迅速降到了58%。同时父母也越来越怀疑他们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尽管从乐观角度看,还是有近75%的13岁及以上的孩子的父母自认对于孩子“有些了解”或者“非常了解”。但是只有23%的父母承认他们对孩子“非常了解”, 而有四分之一的13岁及以上的孩子的父母承认他们对孩子“有点不太了解”或者“一点都不了解”。作为比较,6至12岁的孩子的父母中,仅有13%的人在回答是否了解孩子这个问题时表达出了不自信。
由此,孩子的年龄越大,父母对于与孩子的交流的满意程度越低。在13岁以上的孩子的父母中,三分之一的父母对于交流的成效不满意,而这个比例在7-12岁的孩子的父母中为18.5%,在6岁以下的孩子的父母中仅为10.5%。
注:摘编自《中国亲子交流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发布)
http://wenku.baidu.com/view/0ff
摘编、责编: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