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心理学家捷尔任斯基说过:“体罚是对人类的诅骂。它只能在孩子身上培养出卑怯、诈伪和其他一些不良品质。用体罚永远不会培养出新的优良品质来。”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观念已为多数家长所摒弃,多数家长也都明白打孩子是不对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没有暴力的环境下健康长大。但是,暴力并不仅仅意味着家长动手打孩子。家庭心理学家基尔斯汀·达文认为:“对孩子不理不睬、侮辱、蔑视、威胁、过度溺爱,让孩子承受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责任和工作,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暴力。”而家长们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冷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精神方面的忽视、冷淡、轻视和疏远等。相对于传统的以暴力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如身体伤害的“热暴力”,“冷暴力”是以言语为主要工具的减少甚至停止家庭成员间的言语交流,或者是使用侮辱性的言语等来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如父母们从孩子年幼时就不断施压,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目标时会用一些讽刺性挖苦性语言来数落他们或者在感觉挫败后对孩子直言心灰意冷,“不想理你了”、“懒得管了” 等等亲子之间的“冷暴力”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正是由于它的隐蔽性特点,很多家长往往犯了这种非肢体伤害的暴力行为却浑然不知。具体来说,亲子之间“冷暴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威胁恐吓
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大人们利用孩子们对于惩罚的恐惧心理,可以一时限制他们做不该做的事情,但是却不能阻止他们去这样做。“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今天不把这个任务完成,你就别想吃饭”这类威胁恐吓的言辞,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孩子将事情完成好,减少家长的挫败感,但长此以往,结果将导致孩子激烈或消极的反抗。以威胁恐吓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会在孩子心目中形成父母专制自私的印象,令孩子感到痛苦与沉重的压力。孩子长期笼罩在这种无形压力之下,无法自由表现自己,易产生担惊受怕情绪,做事畏手畏脚,不敢积极行动。
2.侮辱蔑视
对很多中国父母来说,批评好像总是比赞扬容易脱口而出,他们往往只是注意孩子的不完美,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你怎么笨得像头猪一样”、“你就不是块跳舞的料”等等。父母本意是借用这样的话来激发孩子的羞耻心或简单地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和失望,殊不知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情绪、自暴自弃甚或对父母产生怨恨。
3.不理不睬
“我不能打,不能骂,不管他总可以吧”,“这孩子我已经对他没辙了,懒得管了”……当孩子总是无法达到期望时,有些父母在感觉受挫后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对孩子不理不睬、消极应对。这种消极的方式是家长对教育责任的逃避。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无能导致父母不再关注自己,他们会内疚、自责,从而对自己感到失望。
4.包办替代
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宠爱,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情,早早就规划好他们一生的道路和发展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要什么就给什么。然而这种包办替代和溺爱的方式无意中却构成了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切身体会生活的权利。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包办替代与溺爱成为最容易被家长们忽视的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注:摘编自彭飞霞:《亲子关系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成因及解决对策》,原文发表于《教育导刊》2010年7月号下半月。
摘编、责编: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