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7):上世纪90年代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历程

发表日期:2011-04-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上世纪90年代,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处于普及与发展并重的阶段,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逐步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并开始启动。

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儿童工作纲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使90%儿童(十四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的基本知识。

在普及的基础上,纲要第一次提出,要求师范院校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关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要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为改善儿童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为落实《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家庭教育的目标,1996910,全国妇联和原国家教委共同制订、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该计划要求要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具体措施是:(1)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有关专家的作用;(2)加强家长学校的教材建设;(3)开展家庭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4.加强家庭教育法规建设。

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特意谈到家庭教育问题。他说: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这就要求家长们必须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家庭教育指导者和专家、学者是极大的激励,调动了人们理论研究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切实提高子女素质的紧迫性;到90年代,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家长更加迫切需要进行家庭教育理论指导。

进入90年代以后,适应社会的强烈需要,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之中,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史学、医学、老年学、婚姻家庭等学科;也出现了同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家庭教育问题,出现了多学科并举的局面,大大拓宽了家庭教育研究的思路和视野。

理论研究的领域,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问题有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养态度、教育原则、教育艺术、教育方式方法、独生子女教育、亲子教育、家校合作、继承家庭教育传统古为今用和借鉴外国经验洋为中用等问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对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加家庭教育学术研究的人员来自各个领域,如妇联系统、教育系统、共青团系统、法律系统、医疗保健系统、文化艺术系统、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系统等等。可以说是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反映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发展我国的家庭教育事业,一是需要理论的指导,二是需要骨干队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要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把眼光放长远,加强理论研究,培养骨干队伍。

基于这种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程,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兴趣,选修的学生达一千多人,创造了北京师大选修课人数的最高记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家长到学校听棵。有几十所大学,如中国女子干部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先后也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又是率先招收家庭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和访问学者,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的高级人才。现在,有几所大学,如重庆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正在积极准备招收家庭教育硕士研究生。

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家庭教育的学术著作《家庭教育学》。为鼓励、支持和配合教育进修院校、师范院校和工、青、妇管理干部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1999年教育部指定其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0年又指定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从此,全国中小学教师进修院校和高等学校有了庭教育学课程的统一教材。

1998年,应台湾嘉义大学校长的邀请,我国大陆第一个家庭教育代表团到台湾出席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开辟了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交流的先河。到2009年,台湾方面承办六届,大陆承办五届,研讨会已经召开十一届了。

 

注:摘编自赵忠心的《中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一文,原文发表于《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2009/0310/9132.html)。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