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家庭教育学科研究现状
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而优良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精华,《颜氏家训》、《温公家范》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家庭教育在我国繁荣发展是近二十年的事。自改革开放和推行独生子女国策以来,家庭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开办了大量的家长学校。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不少城镇的中小学、街道、单位、社团办起了“家长学校”,不久以后,这种学校在神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现有各类家长学校30多万所,有广播父母学校3万多所。
(2)创办了一批有影响的家庭教育杂志和专业期刊,出版了大量的家庭教育书籍,展开了几次全国性的家庭教育热点大讨论(如由《人民日报》发起的“我们怎样爱孩子”,1992年从“夏令营中的较量看中国的家庭教育”等),2000年前后以《哈佛女孩刘亦婷》出版为标志,有关家庭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的书成为书市的热点,在社会上掀起了家庭教育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家庭教育类的期刊杂志70余种,报纸近百份。各类家教读物更是如雨后春笋,每年都有家庭教育类的图书成为书市的热点。笔者在网上查阅了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家庭教育书目,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到家庭教育类书籍(以“家庭教育”为关键词)524册,从查到的资料看,古代家教故事、家训、家范有69册,占13. 2%,各种家教问答、指南、教子义方、教子招术、帮手等有75册,占14.3%,智力开发和帮助子女学习的有39册,占7.4%,家长必读(含中小学)、家教讲座有42册,占8.0%,个性、品德心理养成的有57册,占10.9%,家庭教育学、家长学有19册,占3.6%。从出版的年份看,50年代出版了52本,60年代出版了3本,70年代(主要是1979年)出版了4本,80年代出版了134本,90年代出版了261本,2000年至2003年出版了157本,可以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内家庭教育类的著作发行还会持续增长。在国家图书馆中文典藏库中,则查阅到自1980年后出版的家庭教育类书籍有216册。其中1980年到1989年出版了45册,1990至1994年出版了72册,1995至1999年出版了65册,自2000年至今出版了34册。互联网上有关家庭教育的网站也越来越多。笔者从雅虎、搜狐、新浪网上都有专门育儿方面的网站,各种家庭教育专门的网站也越来越多,代表性的有摇篮网。
(3)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以来,我国现有大量的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对各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与管理起了重要作用。2003年,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4)参与家庭教育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日益增多,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北师大教育系于1988年率先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并于1992年设立我国当时唯一的家庭教育硕士研究生点,使家庭教育走上了科学化、学科化发展的道路。此后,家庭教育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参与研究。1998年、1999年、2002年、2004年先后举行过四次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这几次会议开辟了更广阔、更深层面的学术研究领域。
2.当前家庭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家庭教育学科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体系。当前家庭教育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各类专著纷纷面世。但是,在家庭教育书籍繁荣、热销的背后,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以下事实: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太少了。现在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家教只是婆婆妈妈的小事。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偏见,我们的家教研究只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家庭教育学科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存在脱节。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开展的比较晚,高校设置家庭教育选修课是八十年代末的事,开设家庭教育方向的硕士专业则在1992年,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如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出现为时更晚,家庭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还很不成熟。理论研究缺乏经验材料的支持,只是依据某一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一些理论、概念进行主观分析,提出个人看法,这样的研究显得空洞,缺乏生气和说服力,对问题的研究显得不够深人。在经验研究中,往往只是局限于或偏重于对某些现状的描述,常表现出目的性不明、理论性不够的弱点。
(2)研究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目前的研究中同一层次的重复性议论较多(如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可比性研究或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更深人的研究,或者对新的研究领域、新问题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较少。
(3)研究方法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缺陷。一般性的无实际材料依据的议论文章较多,深人实地调查、搜集大量客观的第一手材料的经验研究较少,论述空洞,论证无力。在经验研究中存在一些具体方法的缺陷:
第一,资料收集方法不明或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在某些调查报告中,对如何进行调查,采取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收集资料的,都没有做出说明。另外,在一些关于儿童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往往采用由
第二,在实验研究中样本抽取不随机,样本规模太小。某些研究者以调查方便出发,不按随机原则抽取,因此,它们往往较为特殊,难以反映一般情况。如当前的实验和调查大都在大中城市进行,对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儿童的实验与调查研究很少。此外,由于按某些特征分类,实际个案数太小(如离异家庭子女各年级的人数都偏少),各项百分比所具有的价值就大大降低。
第三,测量所用的指标不统一,测查的单位不一致。例如目前在对儿童进行智力诊断时,有的机构用韦氏量表,有的用绘人测验,在测查单位中,有的是在医院中,有的是在儿童研究所,不同的测量指标、不同的测查单位,必然对研究结果的可比性造成影响。
这些问题说明,目前家庭教育研究存在着较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加强家庭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注:摘编自历育纲的《关于我国家庭教育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一文,原文发表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摘编、责编: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