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对中学生网络生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学生网络生活基本情况的了解,对中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集中在网络成瘾问题的测量、矫治,对中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交际交往,特别是网络恋情,关注的较少。
“网恋”,是一种以现代网络空间及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手段的人际情感交流,不以婚姻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建立两性之间亲密关系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中学生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网络恋情。本调查研究尝试通过深度调查,回答对中学生的网络恋情究竟占多大比例,他们如何看待“网恋”,如何处理网络情感等问题,以期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网络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此次调查采取了网络调查和发放问卷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另外做了少数中学生的深度访谈。调查范围包括河北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长春市、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十个省市自治区,涉及16 所中学。
1.网络恋情的普遍程度
近两成学生有过“网恋”体验调查结果表明,有近两成(19.3%)的学生曾经历过“网恋”或正在经历“网恋”,其中,有4.7%的中学生有“两个”网络恋人,有4.9%的中学生曾有“两个以上”网络恋人,有8.6%的中学生有“一个”网络恋人。而且,差异检验发现,“网恋”的发生与网络人数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不论是在“网恋”发生率还是拥有的网络恋人数量上,都明显高于女生。
2.“ 网恋”发生的原因
多种原因都可能促成网络恋情超过四成的中学生被试“感情受挫、失落或无聊时”的消极情绪体验作为发展“网恋”的理由,同时,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学生把“在现实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作为发展网络恋情的原因。这其实都是把网络恋情作为补偿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足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说把网络情感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补充与完善途径。在他们看来,网络可能只是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之外的拓展空间,可以为自己提供积极情绪调节的因素,补偿现实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另外,有超过一成的中学生认为只要“有网络即可”或者“交结了一定数量的网友时”就可以发生“网恋”。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中学生因为处于青春期,对恋爱或者爱情没有深刻的认识,更多是把异性交往中产生的神秘、愉悦的感觉看作是恋爱。在网络上,有时这种感觉的产生,也跟网络交往本身的神秘性、新奇性所产生的感觉结合在一起。中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网恋”,他们的观点如下:
——最先聊天稍微聊得好一点的,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觉得和他聊着很有感觉,就会产生一种“网恋”的感觉。
——最先是聊天聊得比较好,再通过开语音,开视频,那个感觉就更强烈了,然后又通过一起去打游戏一起耍,每一次上网都会在一起,就会发生“网恋”。
3.“网恋”进行的方式
绝大多数将网络恋情限定在虚拟空间近七成的同学选择把网络恋爱仅限于在网上聊天见面或者网上同居(在网上结婚、建立虚拟的网上家庭,并过共同的网络生活)。同时,还有16.2%的中学生选择以“网恋”带入到现实生活方式来进行“网恋”,还有7.7%的中学生选择了用发展“一夜情”的方式来发展网络恋情。
在网络恋情发展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绝大多数女生(76.5%)选择仅以网上聊天、见面来发展“网恋”,只有13.4%的女生选择把“网恋”发展到现实中;而有17.1%男生倾向于把“网恋”发展为现实中的爱情,还有一成左右的男生会“网恋”发展为一夜情。
另外,在访谈中,同学谈到,除了在网络聊天,网络恋人们还会一起参加更多网络活动。比如,一起玩网游,一起在网上做同样的事情等比如,看同一部电影等。也许正是网络这种超越空间距离的特点,是在这种天涯共此时的感受,让情怀初开的青少年学生寻找到了情感的相依,消除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4.选择网络恋人的标准
人品、感觉和容貌中学生网络恋人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人品”、“只是凭感觉”和“容貌”等,分别所占的比例是30.8%、21.4%、19.1%;只有17%和8.9%的中学生选择了
注:摘编自孙彩平、王春梅的《国内中学生“网恋”专题调查报告》,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0期。
摘编、责编:弓立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