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在临床上是一种较难治疗的神经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将恐惧症定义为“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求助者知道这种害怕是过分、不应该、不合理的,但这种认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本文结合一例异性交往恐惧个案,讨论了意象对话技术对异性交往恐惧症的解释与治疗策略。
一般情况。李凤(化名),女,21 岁,未婚,某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身高
病程发展及相关成长经历。该同学家住农村,足月顺产,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幼年时较活泼开朗,母亲和阿姨关系很好,因此经常和母亲一起去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一表哥,比她年长4 岁,个子较高。每次去阿姨家,由于考虑到小孩子之间没有异性差异,所以都安排她与表哥一起睡。有一次,表哥在睡觉时,把她的内裤拽了下来,蹭其生殖器。刚开始,王同学还不明白这是干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虽然有点不自在,但是也没有反抗。这件事就慢慢地被她淡忘了。但是到了初三时,上生理课时,她猛然意识到了自己受到侮辱,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恐惧、愤怒、羞耻、自责和紧张心理。但是她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而是选择了深深地埋在心底。此后,经常会想起这件事,并从一开始对表哥的憎恨转移到对自己深深的自责,认为都怪自己不好,为什么什么都不懂,而酿下大错,自己已是不洁之身,所以担心今后的男朋友或者老公不接受她。同时与同龄男性讲话紧张,伴脸红、气促;但与同性以及年长或年幼男性相处的时候无任何反应。进入大学后两个月来和班级内男生没有说过一句话,回避和男生交往的场合,偶尔有男生和她说话,她都是慌忙躲开。
心理评估与诊断。该生心理普查SCL-90 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显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指数均超过正常范围。目前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异性交往恐惧方面,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自觉比较痛苦,但是没有幻觉幻听,因此排除精神疾病,初步判断为异性交往恐惧。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如下近期咨询目标:分析原因并改变“自己不纯洁”的错误观念和认知;缓解来访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解答性方面的困惑,克服与男生交往障碍,逐步改善异性交往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意向对话技术,并整合其他技术对个案进行干预。意象对话技术指咨询师用意象为媒介与来访者互动,以期调节、改变或重构来访者的心理结构与状态,从而实现或辅助实现治疗或咨询目标的一种技术。本案中,咨询师通过引导求助者想象,想象出的意象内容可以象征性的方式反映出其基本情绪状态和心理冲突。咨询师引导她改变心理意象,朝健康方向转变,达到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注:摘编自刘盛敏、田儿的《意象对话技术应用于治疗异性交往恐惧的个案研究》,原文发表于《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0期。
摘编、责编:弓立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