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异性交往实证研究(3):自发性异性交往游戏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发表日期:2011-02-15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由于不同阶段自发性异性交往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对女生发展的作用各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交往引导,促进女生的健康发展。

1.防止男、女生群体紧张的对立

小学低年级女生的异性交往过程,以性别原型和规则为准对男生群体和女生群体进行区分,进行引发了男、女生群体间的对立。因此,在教育中,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性别原型和规则存在的现实性。另一方面,需要防止女生异性交往行为与性别原型和规则之间差距过大。发展取向是个体成长的动力,交往过程和发展取向差距较大,可能会减弱发展取向的动力作用。

2.树立“优秀女生”的多元标准

小学中高年级女生中出现了对“我”的强调和群体分层现象。女生的发展取向为成为优秀女生。但通过调查发现她们对优秀女生的认识停留在“学习好、多才多艺、帮助同学”等类似意义上,认为这样的女生在异性交往中才能“俘虏”到班上的优秀男生并“不被男生欺负”。针对这一现状,学校教育中需要创设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树立具有针对性的优秀女生榜样,让女生认识到优秀女生的多重含义和多元标准,帮助女生建立与“自我概念”相符合的发展取向。

3.等待合适的教育契机

中学阶段的女生进入自我选择阶段。女生开始在性别原型和自身状态、同伴状态间作出选择。对此,父母和教师需要耐心等待,仔细观察。因为发展过程中暂时的停滞、矛盾甚至后退,可能是女生心理内部正在进行重组织,是跨越到新水平前的酝酿阶段。这时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以帮助实现女生性别角色的自主性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同伴交往会为个体性别发展提供丰富的符号资源。因此,学校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以帮助女生顺利度过发展取向的选择阶段。

4.引导良好异性交往

中学女生交往过程中对异性交往敏感。异性交往敏感是青春期较为普遍的话题。“传绯闻”在这一阶段出现,且影响面广。拥有正常异性交往的女生从中可以发展出以女生化为主,双性化发展并存的性敏感是青春期较为普遍的话题。“传绯闻”在这一阶段出现,且影响面广。拥有正常异性交往的女生从中可以发展出以女生化为主,双性化发展并存的性别取向。正常异性交往受阻的女生,表现得沉默,自我反省较多。

针对这一现状,正常异性交往的引导显得尤为必要。首先,父母、老师自身需要对正常异性交往去敏感化。从以往研究可知,父母、老师对异性交往的敏感态度和阻止行为可能会对女生形成交往压力,不利于女生的积极健康发展。因此,在可控制的前提下,父母老师需要支持和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其次,针对男、女生在异性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和能力的状况,可以采用观点采择的形式对男、女生进行训练。使其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和交往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并进行综合性的思考,这有利于异性交往的顺利展开。再次,可以在想象交往出现之前或出现之初,设计情境游戏,利用想象引导将情境交往转为为女生发展的下一步现实性。最后,可以增加班级、年级间同学的了解交往,将焦点交往引导为群体交往,促进正常异性交往的顺利进行。

5.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

中学高年级阶段,女生与同性群体互动强于异性群体。建议学校教育以发展性评价为推动,引导群体间开展积极比较与良性竞争,从而在凸显群体间差异的同时也努力促进个体的独立性。群体活动的引导对女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活动主题为分类标准,不同获得活动分化出不同的群体圈子。保证班级内多样丰富的活动主题,促进同伴群体间的人际融合和交流,认识和理解个体差异,化差异为发展动力,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积极自我探索。

 

注:摘编自马川的《从“打闹”到“传绯闻”――论自发性异性交往游戏在女生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原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3期。

摘编、责编:弓立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