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除了极少数的社会文化状态以外,在大多数社会形态中,男性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主体。男女两性选择不同的职业,在家庭中有不同的工作分工;男女两性有着不同的智力发展进程和特点,分别具有人们可以接受的角色行为并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力量,就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婴儿从一出生就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父母和其他人开始按照社会意愿能接受和期望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综合了那些被认为适合其性别的行为,从而获得特定的性别角色类型。
弗洛伊德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发生在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过程中,这是解决恋母或恋父情结的结果。通过认同,男孩和女孩分别以父亲和母亲为榜样,学习同性父母的行为模式和特点最终成为男人或女人。根据弗洛伊德的“奥底甫斯”情结,如男孩的某种愿望受到父亲的压抑,从而对父亲的地位产生嫉妒,并进而模仿父亲的行为,认同于父亲。这种认同最后导致了儿童自身性别化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也都比较一致地强调了父亲在男孩性别化过程中的特定作用。研究发现,高度男性化的男孩,其父亲在奖惩的宽容和限制上是果断并具有支配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那么,和女孩相比,男孩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研究还表明,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子,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对子女漠不关心。因此,父亲向男孩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行为模式,同时父亲身上的许多行为品质和习惯都会在儿子身上体现出来。
对于父亲对女儿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尼金·玛洛娜女士曾指出,当女儿渐渐长大进入青春期后,她会把父亲作为生活中关系密切、甚至最为重要的感情联系的纽带,父亲的言行举止往往成为女儿的“明镜”,正是父亲常常会发出具有深刻影响的信息,使女儿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并且使其适应生活的独立感和自信心也日益增强。父亲的性别行为榜样作用会影响到儿童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影响到儿童性别行为角色的获得,并与儿童性别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1964年,Rossi提出,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不是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而是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双性化。具有双性心理的个体能根据情景的限制和需要既能按照传统男性化的方式也能按照传统女性化的方式行动,从而提高了性别角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一性的重要方面是性别角色的自我认同,双性化心理解决自我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紊乱的危机能力强。现代社会,良好的女性品质,如温柔、体贴,有良好的同情心、善意得到社会的推崇;而良好的男性品质,如勇敢、独立、坚强、果断、自信、有进取心、勇于冒险等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注:摘编自李泽志、袁妮的《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一文,原文发表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2月。
摘编、责编:张纯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