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研究(11):造成转型时期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发表日期:2011-02-21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1.转型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增加了亲子关系改进与优化的难度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发生快速而明显的变化,社会多元化与经济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民众造成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强,这些压力很明显地反映在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中最基本的亲子关系上,使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亲子双方对新事物、新观念的反映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讲,父母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纳表现得较为被动和消极,比较倾向于维护现有的价值观体系。与此相反,作为子女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他们以对未来强烈的向往、饱满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和特有的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感反应,对新生的价值观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甚至片面地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这样,父母以传统为主的现有的稳态价值观与子女之间以新生为主的动态价值观体系之间发生冲突,使亲子关系之间的隔阂与缝隙越来越深。事实上,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父母对子女不满意的现象是长期存在的,而当子女作为父母在养育新生一代时,又表露出对新生一代不满意的心态,从而使亲子关系的冲突进入下一个轮回的怪圈。美国学者M.米德认为农业文明时代是前示社会,经验起决定作用,父母是子女的老师;工业文明时代是互示社会,学习某项技能的时间早晚起决定作用,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学习;而现代社会,由于发展变化的速度过快,青少年对新生事物的掌握先于成人,成为了后示社会。青少年问题与代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辈用传统的、保守的眼光去审视下一代的成长。

其次,社会转型期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加重了成人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甚至导致了父亲“淡出”家庭。不少父母对生活、工作、家庭失去了必要的信心,对待子女成长中的问题不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引导,而是主观地将个人的怨气和挫折反射到子女教育之上,特别是在下岗和再就业的压力之下,很多父母无法将子女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不少父亲迫于工作、生活压力,“淡出”家庭。研究表明,当孩子们处于父亲不在,母亲会将子女养育方法转变为一种更独裁的形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经历一个有害的个性发展过程。

再次,父母对转型时期人才观的错误理解。不少父母认为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知识型人才,认为读书越多越好,没有认识到社会多样性发展对人才素质多样性的要求,更没有认识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子女的成长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获取,忽视了生理的、心理的、道德的健康发展。而子女从本身的潜能和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出发,则重视素质的养成与个体多样性的发展,这种冲突必然引发亲子双方在子女发展导向上的歧见。

2.传统的子女教养观念制约了现代亲子关系的形成

由于不少父母缺乏对新事物、新观念的积极有效的反应,在对子女教育的观念上仍因循传统,从而制约了现代亲子关系的形成。

首先,在不少父母的言行中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儿童的两种对立观并以此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一是儿童幼稚论。在传统中“小孩不懂事”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认为子女是成长中的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各方面均不成熟,夸大儿童的幼稚性,从而对儿童采取包办或干涉的态度。这大大地延缓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竞争与个体的独立能力,这种延缓更为明显。二是儿童成人论。对儿童行为的结果以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对儿童要求过分严厉,甚至近乎于苛刻,没有以年龄特征来区分儿童,对少年老成者给予过多的赞誉,而对活泼开朗好动者则斥之为顽皮。这主要表现在不允许子女的过失;要求子女的言行必须与成人的言行看齐;以成人的兴趣爱好要求儿童,常常对儿童表现的童趣、童稚、童心进行嘲弄与讽刺,从而认识不到童真的价值。童真的实质是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的年龄特征,而许多父母则对此缺乏认识,没有将它作为儿童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其次,不少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或达到目的的工具。“光宗耀祖”、“子承父业”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众多父母的言行。不少父母用自己的想法替代子女的言行,导致子女言行的判断标准是父母的好恶。将子女的视野约束在家庭及周边范围内,没有将其引导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中。

3.父母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素养,致使亲子关系的发展缺乏科学的指导

目前,有专家学者呼吁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教家长”,使家长能在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中发挥主动的积极的作用。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偏低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经验化而非科学化,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正规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训练,对子女的教育知识来自于经验。

其次,家长对子女仅仅限于知识指导,而非品德塑造。重视知识的作用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有研究者将这种传统在教育中的表现概括为“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不少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仅仅是知识关怀。知识指导仅仅局限于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人为地为子女学习加码,出现了“学校减负、家庭增压”的情况。而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子女品德与人格的养成,但在家庭中,不少父母一是不能为子女作榜样示范;二是给子女灌输自私自利的观念,而不是引导子女与人合作、团结、协作;三是不给子女道德内化为品德的机会,不让子女有独立生活、选择、思考的机会;四是忽视了大众传媒对子女的影响,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许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指导子女有选择性地接触。

再次,家长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地从主观愿望出发是许多家庭教育的共同特点,在家庭中,许多父母不懂得在父母意愿与子女需求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而是要么偏向于前者,要么服从于后者。缺乏对子女教育的深层次思考,在尊重子女、理解子女、规范于女、指导子女方面很多家长没有自觉的意识。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亲子关系同转型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探索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势在必行。

注:摘编自范中杰:《论转型时期亲子关系的转变》,原文发表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期。

 

摘编、责编:刘秀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