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世代在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角色扮演(大纲)——在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的专题演讲

发表日期:2010-04-02作者:作者:沈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任、副研究员)编辑:system出处:

 

一、作为分析社会变迁一种重要视角的世代理论

●世代理论(generation theory)致力于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群体的世代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以及代际关系性质、代际互动模式、世代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等问题。在这种理论中,青年一代的角色和地位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因此,世代理论已成为青年社会学十分重要的理论分支和分析视角。

1.世代理论的孕育阶段(古希腊罗马时代到18世纪中叶)

●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18世纪中叶,在这期间,许多哲学家、社会思想家曾经从一些角度出发,探讨了世代现象和代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他们的有关思想和论述成为世代理论最早的学术思想渊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青年人和年长者分别属于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两代人,老年人无疑比青年人优越。他的思想带有浓厚的长者统治论的色彩。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发展过程划分为青年期、成熟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在他看来,青年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美德,老年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缺点。因此,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不仅存在差异,而且是相互对立的。然而,具有最高品德的人是成熟期的人,既不是青年人,也不是老年人。

●在他们眼里,代际冲突是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之一。

2.世代理论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

●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20年代,作为一种具体理论形态的世代理论的雏形逐渐地呈现出来。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为作为一种特定社会范畴的青年群体(现代意义上的青年)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而且也为青年一代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创造了前提性条件。

●正是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影响的促进下,基于不同学科视野的一些学者或理论家对于世代现象和世代问题的探讨和认识开始逐渐地深入化和细致化。

●歌德发现,每个人的世界观是由其青年时代性格形成期的经验所决定的。在生活过程中,同一世代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成为了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同时也会使他们与其他世代成员之间区分开来。

●狄尔泰发现,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都诞生在同一个十年之中,这一情形昭示了世代的存在及其所体现的意义。

●狄尔泰认为,某一批人所共享的重要经验构成了世代的纽带。从量上理解的年龄固然十分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通过历史的创造性因素去发现历史事件所被赋予的意义。因此,他把世代界定为一种从质上理解的、同时经历了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人群范畴。换言之,狄尔泰对于世代的重视之点,不在于源自纯年代学论据的同时期概念方面,而在于来自主体共有的主观历史经验的质的重要性。

●狄尔泰被看作是第一个对社会世代(social generation)进行了系统分析的人。他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许多世代理论家。

●在世代理论的形成阶段,有两位重要的心理学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G.S.霍尔,在《青年期》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中,他提出了青年期心理危机学说,把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青年期的来临看作是个体新的诞生,而经历这种成长裂变的个体将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种狂风暴雨storm and stress)般的状态之中,他们燥动不安、情绪反复无常、充满反抗冲动,因而与父母和成人世界之间的关系常常呈现出矛盾和对立状态。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心理学对于代际冲突或代沟问题根源的最早关注和分析,只不过是,霍尔的研究工作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并且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

S.弗洛伊德,他对于个体在青春期的代际关系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在他看来,进入青春期的个体由于本能力量的高涨将会呈现一种急剧的骚动状态,因此,在人生的这一个阶段上,代际关系问题就表现为青年人至少在某个时期会出现对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不满、抗拒、甚至敌意。弗洛伊德关于代际关系的理论观点却深刻地影响后来E.埃里克森、L.福伊尔和K.凯尼斯顿等人的世代理论。

3.世代理论的确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从20世纪20年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内,世代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正式诞生了。世代理论的演进历程在这一阶段上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出现了专门论述世代问题的一些经典性著作。

●法国F.梅特在博士论文《论社会世代》中,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世代的概念,认为,社会世代是与家系世代(genealogical generation)持续期更长一个时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的一种集体心态。他假定:世代具有一种规则性的节律,这种规则性的节律决定了各个世代的持续时间大约是30年左右,因为这是一个人有效社会行为的大致持续时期。由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斗争的越加激烈以及在一些时期比在另一些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世代与世代之间的间断性是规律性的表现,而继承性则是例外性的表现。

●德国社会学家K.曼海姆在《论世代问题》中,划分了两种取向不同的世代理论观点。一种是实证主义的观点,把世代看作是特定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将具有同样年龄的个人都归属于同一个世代;另一种是历史浪漫主义的观点,认为世代的归属取决于¡°内化时间¡±,即同样的历史经验感受。

4.世代理论的扩展阶段(20年代到50年代以来)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代理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出现了学说林立、观点纷呈的局面,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来自不同学科的著名的世代理论家。

 1)社会世代理论的扩展。

●曼海姆在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关于世代的理论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性特征是为了说明,只有当主体共有的历史经验产生了对现实的相同感知和理解的时候,生物学意义上的世代才将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世代。

●社会变迁过程对于区分世代与世代之间的重要作用,社会与文化的变迁速度越快,一代人就越可以产生一种共同的世代意识,即体验到一种具体的联系参与一种共同命运的感觉,与此同时,每一延续的世代之间则越可能产生明显的经验上的分层,其结果是形成了独特的世代风格。而新一代的风格是否会有节律地出现,将完全依赖于社会与文化能否良性地发展。

●在社会变迁加剧、传统模式已经变得陈旧的时候,青年重新接触传统的价值观和准则之后所进行的反思,将会产生一种对于社会的更新作用。

●世代单元(generation units)的概念。他认为,世代单元是同一个世代中的不同亚群体,它们之所会以形成,其基本的原因在于各自对于共有经验材料的综合方式不同。因此,在一个世代当中可能存在着任何数目的拥护性或对抗性的世代单元。它们将会形成促进所属成员做出一致性反应的压力。

2)政治世代理论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普遍出现的青年运动再度激发了不同学者探讨政治世代的兴趣。

M.里泰拉认为,一个政治世代代表了一群在他们的性格形成期经历了同一种基本历史经验的个体。

B.贝特尔海姆曾经指出,青年造反的根源在于代际冲突。

L.福伊尔把学生运动定义对老一代人价值观失望和拒绝引发的情感反叛。

3)文化世代理论的发展。

●关于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对立和冲突现象,在二战之后就吸引了文化人类学家的高度关注,J.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一书中,曾对代际脱节现象进行了探讨。M.米德于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对于代际文化传递问题做出了最具影响力的分析与解释。

●米德对于当今世界世代与世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是从代际社会地位差异或政治观点差异的角度来进行归因的,也不是从生物属性和心理属性差异的角度来进行归因的,她认为,应该主要归因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基于文化传递及其差异性的视角,米德把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辈楷模文化、同辈楷模文化和晚辈楷模文化。

二、作为观察社会变迁一种独特社会单元的世代

●社会学创始人A.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根据社会变迁的速率与人类世代的演替相关这一思想,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如果每一代人的生命周期越短,那么,社会的原动力就会越加强盛。他的这一理论假设的含义是,青年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基因。尽管出于保守主义的立场,孔德反对青年一代对年老一代传统势力的改变,但是,他同时不得不承认,青年一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R.赫伯勒认为:作为一种集体精神体现的世代不仅成为社会群体的基础,而且成为研究社会变迁的一种有用工具。对于世代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在人的性格形成期所产生的重要经验。年龄为40岁至65岁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世代倾向于以不同于较年轻人们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所以,较年轻一代很可能就会处于对立面。差异性的观点不仅存在于世代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世代之中。

三、世代理论的几个关键要素

●当主体在共有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对现实的相同感知和理解的时候,生物学意义上的世代成为了社会学意义上的世代。

●社会变迁过程对于代际区分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与文化的变迁速度越快,一代人就越可以产生一种共同的世代意识,即体验到一种具体的联系参与一种共同命运的感觉,与此同时,每一延续的世代之间则越可能产生明显的经验上的分层,其结果是形成了独特的世代风格。

●新一代的风格是否会有节律地出现,将完全依赖于社会与文化能否良性地发展。

●世代由不同的单元所构成。世代单元是同一个世代中的不同亚群体,它们之所会以形成,其基本的原因在于各自对于共有经验材料的综合方式不同。因此,在一个世代当中可能存在着任何数目的拥护性或对抗性的世代单元。它们将会形成促进所属成员做出一致性反应的压力。

四、60年来中国社会中形成过的主要青年世代

1.以年代为依据的划分法

●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的人分为如下几代:50年代生人;60年代生人;70年代生人;80年代生人;90年代生人。这种划分法是年代学的,而不是世代理论意涵的。

2.以社会事件为依据的划分法

●有学者将现在共同生活的中国人划分为五代人:第一代人即创建新中国的一代;第二代人即解放初期的一代;第三代人即上山下乡的一代;第四代人即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代;第五代人即独生子女的一代。

●前四代人,基本以国家发展的重大时期或重大社会政策作为划分世代的重要依据。从第五代人开始,价值观、行动方式和人格特征作为划分世代的重要依据。

●第五代人/独生子女一代,曾有人称之新人类,表明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确实出现了很多和以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只不过这些变化在一部分人身上以极端的、夸张的方式被彰显。换言之,文化特征开始作为划分世代的重要因素。

五、青年世代在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世代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一代人的形成,既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的一种独特产物,同时又将对社会结构的未来变迁产生一种独特影响。

●世代分析和代际比较,是探析社会变迁和人的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

●在中国当下时期,由于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文化转型、尤其是知识生产和信息传递的节律在加快,世代的形成的节律大大加快了,代际更替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世代划分的生物学、年代学标准已经不大适应,发展阶段和社会政策的意义对于划分时间跨度较长的世代仍具有独特的作用义,而文化的意义对于划分迅速变迁的代际、以及世代内的分化,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中国所处的急剧变迁的时代,世代的出现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世代周期缩短,代内分化明显——代代叠起,代内有代。 

●更重要的是,青年世代表现出了许多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世代都颇为不同新质——人的主体性这一重要特征。

●中国社会对青年世代的关注,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世代,80年代末的政治世代,聚焦到当前的新型世代——社会-文化-心理世代。

●这一态势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进程的规律与特征:社会系统的更加开放,社会文化的更加世俗化,价值取向的更加多元化,社会行动的更加理性化。然而,这些变迁又是逻辑一致的。

●因此,这种新型世代或社会-文化-心理世代,在行动选择上是更理性的,在价值取向上是更有人本关怀的,在主体特征上是更具公民素养的。

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世代的出现:以“80为例

1.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三维时空坐标下、现代化的起飞阶段,产生新型世代的可能性

●以“80为例:出生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和加入WTO时期。这一切促进了具有新质的世代的产生。

“80从一开始就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主要原因有:

●第一,当“80全面进入社会结构的时候,正值中国现代化进入起飞阶段这一关键时期,时代和社会赋予这一代人以重任,但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种物质相对富裕和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因此,对于他们是否能够胜任这种重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存在并表现出种种担忧。

●第二,在社会变迁加剧的背景下,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发展有时往往滞后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此相应的是,处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代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80身上所表现出的新的特质,如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社会性格,如果得不到从新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就会导致某些误解的产生,并引起某些不必要的担忧。

2.独特体验构建了一个世代

“80深刻地体验着中国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发展和文化变革的成就,他们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或文化目标的追求,尤其是对于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各种目标或行动的追求,自然地呈现逐渐增长之势。而当自身权利、利益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之后,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将会逐渐增强,从而表现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倾向,这一切逐渐成为驱动或支配他们社会行动的重要内在动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的生长,是“80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质的最重要的表现。

●从发生机制上说,社会成员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利益意识的强化,导致了个体心理空间的扩大,而日益独立的个体必然产生出日渐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换言之,一方面是个体心理空间的扩大,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意识的生长,“80身上这种社会人格层面的变迁反映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积极的辩证法:独立个体的成长,以及公共领域的扩大。

●个体心理空间的扩大和个体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这是现代化进程在社会成员心理上所形成的相辅相成的两个面相。这一点则是公民社会的重要基础。

●公民社会的实质则表现为,当社会的成员能够自觉到自我的合法权利并努力去维护以及能够自觉到自我对他人、社会的义务或责任并勇于去担当的时候,公民社会便得以产生。

3.新型的世代的主要特征

●这个新型的世代,即社会-文化-心理综合型的世代的主要特征是:

●在社会维度上——以积极的经济参与和社会参与行动,有效地进入社会结构,从而有力地改变青年的边缘性。

●在文化维度上——以对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结合,倡导着绩效型的文化而非评价型的文化,倡导着行动文化,而非观念文化。

●在心理维度上——由出自个体多样化的切身感受,而最终形成对于同一世代的认同感。因此,不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而是去建构社会的。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青年世代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观念层面上超前意识的话,那么,今天青年世代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社会人格或日常行动层面上的具体担当或微观层面的变革。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青年世代的社会行动主要表现出工具合理性的话,那么,今天青年世代的社会行动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价值合理性,正是这一点,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序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重要可能性之所在。

 

责任编辑:杨长征、李广文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