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问卷的总体情况——
样本总量:共发放问卷1208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64份。
问卷类别:学生5325份,家长5325份,教师1214份。
调查范围:东、中、西部地区10个省(直辖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陕西、四川。
样本选取:每省(直辖市)选取9所学校,市区、城乡结合部、郊县各3所,小学、初中、高中各三所(每省含一所职高)。
调查方式:匿名填写。
其他方法:小组访谈和深度个案访谈;专家访谈;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
一、网瘾中小学生的规模与分布
1.网瘾中小学生约占中小学生网民的6.8%
2.城乡结合部学生网瘾比例最高
3.男生网瘾比例高于女生
4.网瘾比例在初中二年级增幅最大
二、网瘾中小学生的上网模式
1.网瘾中小学生上网更频繁、时间更长、更常在非假日上网
2.网瘾中小学生更常在网吧上网,更多用手机上网
访谈资料——
·16岁女生:“我和朋友们睡在网吧的凳子上。晚上12点准时睡觉,早上6点钟网吧管理员跑过来叫醒我们。我们继续上网,一直玩,玩到12点钟又睡,睡醒了又继续玩。”
·某县城14岁网瘾少年的母亲:“网吧太黑了,多小的孩子,脚都踩不到地就可以在网吧上网。”
·16岁女生:“我们那些地方贪官比较多,要来网吧检查,先给网吧打个电话。网吧就让我们先回避,检查完了,我们又继续在网吧上网。”
3.网瘾中小学生更多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
4.非网瘾与网瘾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频率及时长比较
5.网瘾中小学生接触网络色情和暴力内容较多
访谈资料——
·“晚上去网吧找孩子,当推开一个个网吧里的小包间时,看到的情形触目惊心,孩子们简直是照着网上的视频在表演。”(一位父亲的话)
三、网瘾中小学生的网络认知与态度
1.中小学生网民普遍认同网络的信息功能,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2.网瘾中小学生对网络更认同
四、网瘾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1.学习差的中小学生网民中网瘾比例较高
2.网瘾中小学生更不喜欢学习,更觉得学习负担重
3.网瘾中小学生课余时间独自一人的情况较多,节假日多在网上打发时间
4.网瘾中小学生对现实生活更不满意
5.网瘾中小学生对未来更悲观
五、网瘾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1.网瘾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差,尤其是与父亲关系不好的比例较高
2.网瘾中小学生感觉不被了解,有话多藏在心里
3.非网瘾与网瘾青少年感到孤独、与人初次交谈情况比较
访谈资料——
·16岁男生:2005年接触网络,2007年开始去网吧,成绩下降。2009年4月以后,开始不去上学。从7月开始,每天上网13-15个小时,考上高中不去。不和人交流,不出门,没有兴趣爱好,只喜欢网络。
·16岁男生:6岁开始上网,10年没有下楼,不洗澡,不和父母交流,腿部都烂了。
六、网瘾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1.采取粗暴、溺爱或放任的教育方式的家庭,中小学生网瘾比例较高
2.网瘾中小学生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共同活动相对较少
访谈资料——
·16岁女孩:“与父母交流少,冲突多,尤其是妈妈,管教严格,控制,穿衣、外出等管得很严,强迫补课,不让碰电脑。小学时限制交友,我没有选择权,经常挨妈妈打。爸爸很少回家。”
·14岁男生: “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不好。他们不和我一起说话,不了解我。”
·7岁男生:“爸爸妈妈都很忙,他们都很优秀。在我成长中,他们轮流出去工作、上学,根本没有时间陪我玩。我讨厌忙忙碌碌的生活,将来我有了孩子,钱够花就行,希望自己能多陪孩子玩。”
3.父母不上网、家中不能上网的家庭,中小学生网瘾比例较高
4.电脑放置位置不同及反对、放任孩子上网的家庭网瘾比例高
七、对网瘾中小学生的网络指导
1.六成以上网瘾中小学生表示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水平比父母高,约两成表示自己水平比老师高
2.父母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存在模糊认识,普遍缺乏正确使用网络的指导能力
八、父母和教师对网络成瘾及其矫治的认识
1.网瘾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更倾向于将网络成瘾归结于网吧等外部因素
2.父母和教师主张采取家庭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方法矫治网瘾
3.父母和教师普遍呼吁加强网吧监管和相关立法
九、网瘾矫治机构的问题
1.侵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多数青少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父母带到或强制带到矫治机构的。
——多数矫治机构采取封闭式管理,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较多负面感受。
——多数矫治机构将惩罚作为常用手段(关小黑屋,跑步,站军姿,戒尺打),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访谈资料——
·一位19岁的男青年是被家人用床单裹着强行带上火车送到矫治机构的。
·一位14岁的少年说,他在家中被几个穿着类似警察制服的人强行带上车,送到矫治机构。
·一位16岁的男生说,爸爸骗他说自己得了癌症。他被骗着陪爸爸到北京的医院看病。结果进到网瘾矫治机构就出不来了。
·“我来了之后感到像坐牢一样,很不爽”。
2.矫治机构的资质认证混乱,营业性质与当初申请不符,师资力量良莠不齐
3.矫治机构管理混乱
——收费标准混乱。寄宿制矫治机构每月平均收费3134元。由于还要额外支付医药、检查等费用,实际花费往往要超过机构公布的收费标准。
——接受矫治的青少年之间存在暴力现象,导致了对青少年的心理创伤,并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4.矫治理念单一、方法合理性不高、效果差强人意。
——多数矫治机构对网络成瘾缺乏科学的认识,矫治理念不合理、不全面、不系统,矫治课程和方法简单。
——矫治效果可信度受质疑,90%,100%。
——回归难,复发率高、缺乏持久的后续支持。
十、我们的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及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有效监管
2.实行青少年网瘾矫治行业准入制度,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确保青少年网瘾矫治的科学性和良好效果
3.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4.拓展志愿者活动,推进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内容,改善家庭关系
5.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利用,广泛开展多种活动,建立公益的绿色网吧,促进青少年的文明上网
6.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举办示范性的预防青少年网瘾的训练营和青少年网瘾矫治基地,建设专业性的青少年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团、队活动,积极培育青少年文明上网习惯
我们的研究成果——
主报告: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对策
分报告一: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分报告二:专家观点
分报告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机构的现状
分报告四:文献研究报告
分报告五:国外(境外)矫治网瘾策略与方法
分报告六:网瘾青少年个案访谈报告
鸣谢:课题团队——
每一项成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郗杰英、孙云晓、孙宏艳、郭开元、杨守健、赵霞、陈卫东、王丽霞、朱松、洪明、姚建平、刘燕、胡宇晖、王月、贾云鹰、陈苗苗、郭华、关颖、陈云凡、杨文利等。
鸣谢:课题组访谈过的专家——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名誉总编)
谢维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社会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青少年研究专家)
劳凯声(北京
沈 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高文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
格桑泽仁(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催眠专家)
胡 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 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市12355青少年热线理事长)
雷 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许雷霆(心理医生,曾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担任心理医生)
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危机干预中心培训主任)
李玫瑾(中国人民
陶 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主
应 力(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心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霍 磊(成都市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心理专委会职工委主任)
李 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医学博士)
王淑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鸣谢:课题支持单位——
团中央权益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陕西、四川等团省(市)委
上述各省(市)青少所或青少年研究中心、团校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杨长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