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及困境之后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一
青少年乃一个特定的群体,在其间普遍必须完成的任务是身体的成熟;社会的期望;个人目标的设定和建立起一种价值体系与伦理意识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思想道德建设意在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理想、道德规范来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谐社会语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关怀具体落实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综观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不说危机四伏却也问题不少,主要有三大困境:
1.道德共识的丧失与瓦解
青少年道德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当这三者的道德取向与青少年的选择和谐统一,个体才可能获得道德的崇高感和生命真实的体悟以及人格的健全。道德成长持续人的一生,社会的“隐性课程”和学校的灌输、家庭的熏陶是否与青少年达成道德共识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学校升学率的指挥棒,同家庭“望子成龙”不知所措、左右摇摆的训示都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导向,其争夺的负面就是导致道德共识的丧失与瓦解。
首先是家庭、学校、社会之道德共识的丧失。家庭作为人生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善良的符合社会规范的人是一个基本底线,但社会规范除了不违法犯罪其余“规范”的边界是模糊的,学校教育应强化个体初始时接受的教化,若不能连贯,个体就会产生选择的困惑,而社会原本是道德实践的大舞台,假定其价值观与家庭、学校的教诲不一致,不能构成统一的道德环境,那么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就会变得极其痛苦。所谓课堂40分钟不抵社会3分钟的悲叹,我们已经听得很多了。
其次,家庭、学校、社会道德共识的丧失导致青少年道德认同感的瓦解。一个对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共识缺乏认同的青少年可能会走这么三条路:成为一个玩世不恭者;成为一个厌世者或自杀者;成为一个反社会的暴徒。价值观是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依据,相互抵触的信息对个体生命的内在冲突是我们应当正视和干预的危机。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自杀已成了青少年的首位死因。青少年刑事案件的作案率在1999至2003年间增长了1.4倍。我们必须有所警惕。
2.教育的功利主义追逐与代价
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教育不是“塑造一个良好的大脑”,而是“填满一个大脑”。教育的功利主义逐渐使青少年迷失了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实用、盲从、跟风,赚钱的智慧、发财的捷径成了最畅销的“励志书”。教育表面上的繁荣遮蔽了教育的根本,而我们正在为这种遮蔽支付昂贵的学费和代价,代价是一代人的也是一个民族的,这决非危言耸听。功利主义的教育使教育失去了它的本质体验,一味追求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短期行为,将教育的目的异化为世俗利益的计算,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成了文凭的买卖关系,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考试的机器。重智育,重经济效益,重结果,教育的功利主义对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也变为了“两张皮”,不易融合。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结合已经混乱了。
为推动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教育部明确提出了“五坚持、五不准”,遗憾的是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说归说做归做,学生的课业负担事实上并未减轻,按考试成绩排队,加课补课是极为平常普通的事。当升学率与班主任的奖金挂钩与校长的工作业绩相连,教育要不带应试和功利色彩也难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评价体系和招考制度不改变,一切都成空话。
3.人文资源的缺失与消解
和自然资源一样,人文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中国的人文资源就其内在性而言并不缺乏,但在现实层面却是缺失的。这种缺失首先是缺失外在性的支持,在社会转型期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控制力和适应力,道德理性只能挣扎着向人的物欲投降。人文资源似“草色遥看近却无”。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与地域化或本土化(localization)之争,不是人文资源缺失与消解的理由,欲望化叙事和祛魅(disenchantment)使万物皆商品化这才是问题的结症,而人的需要一旦进入商品化的运作,需要有可能仅是被制造出来的虚假需要,精神世界的萎靡致使文化成了摆设。心为物役或许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但由此便可断定它是合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吗?不能。有学者用“上不在天(心中毫无敬畏)、下不在地(人与自然激烈冲突)、外不在人(人与人关系的外在性)、内不在我(迷失自我本真)”来概括现代生活的无聊与空虚,现代人的无家可归。
二
面对以上三大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困境,构建道德共同体,还教育以教育,抢救人文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了。
1.构建道德共同体
家庭、学校、社会与青少年群体达成道德共识,对人的基本价值重新确证重塑信心。价值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价值”(value)的本意是“可宝贵、可珍贵,令人喜爱,值得重视”。亚里士多德说,人不仅在社会里受生活、训练所支配,而且其人格在社会里被流传的故事与理想所塑造,人们通过参与道德社会的生活而变成有美德的人。
思想道德建设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超越现实的一面。基本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原则以及信仰价值追求。日常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原则属于现实层面,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家庭、学校应不拘泥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授受,在授受的过程中还要赋予其道德内核,使青少年可以将日常行为规范内化而非散沙一盘浮于表面。信仰价值追求属于超越现实的层面,要求人从物质利害的冲突中超越出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从一般的道德规范的遵守中超越出来做一个富有精神内涵的人,一个具有真实之人性的人。
其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观念、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要配套,形成合力,同时注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即达到“天生人成”。
2.还教育以教育
学校是“社会之光”,是“世俗的教会”,有独立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必要权利,教育不能被庸俗化,要用教育的理想来支配伦理和指导社会实践。我们知道,学到的知识可能会忘掉,养成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此乃做人的基础,亦为教育的目标。教育不能全然等同于训练,训练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培养理想的人格和丰富健康的人性。如古罗马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便是。
教育是产业然而不可产业化,高度实用主义,大量市场化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教育,使学习目的归结于一点:有用还是没用。大学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职业培训,学问与研究只看有否经济价值,可否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若没有便没用。极力夸大“经世致用”,丢掉了崇高的理想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因此还教育以教育,教育才有其尊严,对“工具理性”的适度控制,并学点“无用的东西”都是很需要的,社会亦应给予理解和支持。
3.抢救人文资源
一个缺失或消解了人文资源的国家,其公民必失去文化自信,特别是在“全球化”声浪迭起之时。人文资源的重要维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把人从神权下解放了出来,中国从五四到现在,我们人文精神的断裂口在哪里呢?从与政治过于紧密的纠缠关系到与经济过于紧密的纠缠关系,我们要思考人文资源在缺失与消解过后该怎样“抢救”、“整合”、“重建”。
理想主义的前设或假设是需要的。人文资源对人的作用通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是可以认识它、理解它、感知它的。人文资源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资源与财富,在学习、吸收、掌握精髓的前提下发展、创新,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传承、生长,人文资源又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丰富的,作为涌动于社会肌体的恒常力,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支撑、凝聚以及推动的作用。在这里要理清一个观念:人文资源不是虚无飘渺的文化因素,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具体势能。
抢救人文资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热热闹闹的“读经”运动是谓抢救的一种,组建“国学院”是谓抢救的一种。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当社会出现了世俗化、技术化、功利化的单边发展趋势,人文资源的“意义群”是不容忽视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抗拒“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殖民化”(哈贝马斯语)的立场、支撑以及合法性所在。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打通不同论域的良性互动,破除限定,方能与人类共存的基本原则共契。我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分裂的世界,我们寻求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总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无需“社论”语式,无需自慰式的自卫,我们需要的是对人的关怀的哲学言路,需要的是对人的关怀的责无旁贷的承诺。守望一种精神——人文的精神;融合一种力量——信仰的力量;反思一种现象——无序或迷失的现象;促进一种发展——人的全面的发展。我们需要要有“山不向我走来,我向山走去”(穆罕默德语)的坚毅和勇气,并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现状且走出困境。
作者:陈亮(浙江省团校)
注:该文获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5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