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教情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此我们不难推出:假如一个学生心理有问题,他的言行举止就很可能背离道德的准则,就容易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障碍。所以,要想让学生有文明的举止和言行,必须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于以上的考虑,随着西城区新课改的推进,初一年级新设了心理健康课。面对新的任务,教师制定了统一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新设课程没有现成或统一教材,一方面使教师无从下手,一方面也留给教师充足的创作空间。我没有急于去搜寻参考教材,而是先对初一学生特点进行了分析。
2.学情分析
教师对初一学生反映普遍是:学习基础较弱,但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这些是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明显特点。优势: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挑战老师,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强。问题:自我意识强、人际交往困惑、不宽容、价值观不明确、看重金钱财富,个别自卑。
3.研究目的
以活动体验为主结合知识的传授,教育引导结合潜移默化,课堂互动替代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中成长。
4.课程要求
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宽阔的胸怀,用勤奋与智慧创造未来,集体生活的原则是“我的存在让集体生活更美好”。同时应用西城区心理教研中心为学生设计的《成长手册》推进反思教育、建立心理档案,与学生建立小组共约强调相互尊重和自我开放。
二、校本课程研究与教学实验
1.校本课程设计
课程主要是由学生需求、教育形势、教师的资源积累而确定的主题和内容。课程以活动课为主,突出学生主体性和体验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课时:每周一课/班。
(1)第一学期课程:我们共同成长(建立小组公约,团体相识“滚雪球”游戏,学生自画像);认识情绪(情绪产生规律、分析、心理双像图);反思与成长(帮助学生认识成长的历程就是反思的过程);价值观拍卖会(用拍卖会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认识自我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使我更聪明(用测试、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快乐);快乐方程式(打开心结游戏,快乐方程式讨论);好男孩、好女孩讨论会(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好男孩、好女孩的标准);心理承受力大比拼(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抽号批评,让学生体验反思自己);多元智能、学习问题调查(配合西城区小班化课题研究组织调查);我的同心圆(人际同心圆和成长同心圆的绘画分析);做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概念,评选各种小明星);猜心术揭秘(学生研究电脑猜心术游戏,揭示算命、魔术的奥秘,客观认识世界);校园提示语研究(收集、创作校园文明提示语,绘画表达);我是校服设计师 (分组研究如何设计和制作校服)。
(2)第二学期课程:我们如何成长(回顾和探讨成长课的内容和改革措施);礼仪课(校园礼仪知识的表演和探讨);头脑奥林匹克(发散思维和突破思维定势题目讨论);游戏中体验(分享各种游戏中的感受,体验思考);展示会(最喜欢的书、座右铭、好朋友、优缺点、理想等展示);青春不陌生(青春期性教育光盘,推荐图书、网站,解答);辩论赛(中学生上网利弊等);翻译竞赛(英文诗Winner vs. Loser翻译和讲解);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认识自己的气质与性格(气质类型测试与分析);如何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期末复习方法,计划个部分讲解、分析)。
2.教学实验
(1)小印章评语实验。由于没有教材,课程的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检查笔记和作业时我改变了传统的记分方法,改用可爱的小印章做评语。措施:每次批改笔记和作业,完成不好的印“加油”,完成好的印“笑眯眯的小人”,完成特别好的印“双眼冒桃心的小人”,可爱的小印章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新奇和开心,都盼望得一个最可爱的小人,对笔记和作业的重视程度增加了,以至于老师未查笔记时学生都主动提醒。
(2)格言本游戏。每节课开始一名学生上讲台介绍一句格言,可以用语言表达、书法、绘画、手工、表演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多元智能的个人特点,体现分层次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准备情况、创意和表演效果评分。第一次格言本游戏是教师表演,起到示范作用。此项实验能够体现学生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表现欲的心理满足,锻炼表达能力。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学生二人合作,一幅书法作品加上手工制作的“蚕”吐出雪白的丝,生动有趣,让人记忆深刻。“诚实是驶向成功的风帆”,学生把黑板涂湿一块,粘上自己绘画的帆船,又在黑板上画出成功的彼岸,大海中的礁石,然后给大家讲解只有诚实,才能通过重重礁石,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非常有创意。问题一:有的学生不认真准备,表演或发言质量不高,此时创造力考察就变成了应变能力的检验。问题二:每次课一人表演,一学期只能有一半学生参加活动。因此在第二学期改为一次课3人表演。
(3)学习型小组竞赛。结合班级的学习型小组开展竞争,当堂记录各组的课堂表现,根据课堂表现给各组集体加减分。优势:学生学习积极性高,集体荣誉感强烈,发言踊跃,个别给小组扣分的同学都努力要把分争回来。问题:学生为了加分而积极发言,有时发言质量不太高,同时有抢夺发言权的情况,部分不爱发言的学生始终没有机会锻炼,有的小组个别学生总是给集体扣分引起学生的不满。
(4)课堂管理举牌实验。为了解决小组竞争的问题,加强课堂管理,在第二学期开始实施举牌制度。学生个人课堂违纪一次出示黄牌,期末成绩减1分;违纪两次出示红牌,取消当堂课部分发言和游戏的权利,期末成绩减5分;违纪三次出示绿牌,取消当堂课全部发言和游戏的权利,期末成绩减10分。本制度是根据第一学期学生反映制定的,在第二学期取得一定效果,主要是强化了对学生违纪行为的警告作用。
三、教学反馈和课后反思
1.学生的教学反馈
(1)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99.8%的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成长课,喜欢原因:课程新颖、生动有趣、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和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没有很多作业和考试、可以轻松休息一下等。分析:其一,课程的意义和新颖的设计主题得到学生的肯定,满足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其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学生的认识误区,即把成长课当成了娱乐课,反映出成长课知识性内容不足,活动课的设计目的没有让所有学生理解。
(2)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提出的建议调查。学生喜欢上这种类型的课,并希望增加课时,多组织游戏;课堂纪律控制再严格一些,让比较羞涩的同学也有发言机会;建议多组织外出活动,多使用多媒体设备等。分析:其一,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尝试基本能让学生满意;其二,学生的互动式参与还远远不够,课堂上还存在老师和部分活跃的学生垄断课堂交流的情况;其三,由于教师考虑心理课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对课堂纪律控制较松,出现了课堂上一些学生过于活跃的情况,课堂管理不够严格。
(3)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意见调查。总体反映满意,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待人亲和,希望教师增加幽默感,对过于活跃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分析:其一,反映出教师的温柔和善的性格特点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其二,也反映出教师教学弱点和性格弱点: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缺乏幽默,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艺术性;其三,凸显出教师由于事务繁多备课不够充分,因此不能做到胸有成竹、挥洒自如地教学。
2.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及应对措施
(1)课程设计的反思及改进措施。课程设计符合新课改的思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弥补了学生情感和体验的教育空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体验为主结合知识的传授,符合学生需要,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途径让他们各取所需,但系统性会有欠缺。
(2)课堂管理的反思及改进措施。课程以活动为主,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学生易活跃过头,课堂纪律控制难度大。因此课堂管理原则应是激励、引导为主,通过学习型小组竞赛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实行向违纪学生举牌制度,以实现奖惩并行,同时在活动规则中明确细化纪律要求,管理到位。措施一:学习型小组竞赛;措施二:个人违纪举牌制;措施三,整体教育中教学语言和方法的改进。避免出现压制性词汇,如“不许、否则”,可以用疏导的方法,如给学生10秒钟调整,或给1分钟自由说话,一边鼓励同学们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和体进行有深度的发言,以便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课堂参与度的反思及改进措施。措施一:互动式全员参与原则;措施二:改进游戏设计和提问方式。针对容易出现的教师和部分学生交流垄断的现象,第二学期的课程改为活动全员参与原则,活动全体学生都参加,“感受分享”环节每个人都要发言,以此保证全员参与。教师改进游戏设计和提问方式,同时给学生更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如:我是校服设计师一课,老师不必详细讲解设计要求,只要提问“好校服的标准”,学生就会给出让人满意甚至吃惊的答案。
心理课的教育实践给了师生新的体验,开拓了教师视野和思路,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角色,确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确立了活动体验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妮(北京214中学)
注:该文获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5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