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毛坯”到“人才成品”:大学毕业生的初始社会适应研究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一、“长大不成人”:青年社会化的群体忧虑?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现实背景,在教育这一社会功能子系统的发展上,集中体现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伴随着就业市场在政策上由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的嬗变,大学生这一规模性人力资源有了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更大自由空间,文化资本向其他社会资本转化的社会行动被有机地激活,劳动力和用人单位都拥有了空前的主体性。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在衔接上的发展错位或局部滞后,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大学生群体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毕业生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切的亚文化群体行为;例如“毕业漂族” 、“傍老族”、生存体验式社会实践等成为了时下学人和大众传媒热烈讨论或研究的现象。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外在光环的逐渐式微,从教育公正和个体社会化途径的研究视角出发,许多人开始反思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资本效用和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一些人则开始顾虑高等教育发展偏差给社会阶层分层带来的代际发展不公平问题。可以说,当前社会赋予现代大学发展逻辑以复杂的情感,作为子女教育投资主体的部分家庭甚至开始反思性地调整他们高教投资的积极性。
工作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契机,也是毕业生建立独立社会人格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在刚跨入社会时,其角色转化、职业认同、人际关系、心理磨合等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这种心理“断乳期”伴生毕业生的人生转型压力。对于社会当前对大学毕业生“长大不成人”的群体忧虑,笔者认为,首先社会应当树立这样一种心理共识,即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新环境后产生角色适应和身份转化的紧张,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同时,带着对“高校毕业生怎样能尽快适应社会:寄生抑或自立?”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社会当前有必要对大学毕业生初始社会适应状况适时地作一全景式地调查分析,以消弭目前社会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从而科学地描述和客观地还原相对较为完整的毕业大学生群体图景,与此同时,通过对从大学初入社会毕业生跳槽、失业等适应行为偏差的分析来回眸和反思我们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必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现代大学发展逻辑与其社会服务功能上的价值耦合。
 
二、社会适应:一个心理“断乳”的过程
 
高校学费并轨改革制度推行以来,大学的筹资渠道日渐多元化;在投资——受益关系模式的牵引下,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成为众多家庭当然的消费价值观。大学已不再是一个固我忘他的象牙塔,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性共同体;社会的任何风气、潮流都会即时地反映和潜入到大学这一社区中。当前,社会利益、市场法则和实用主义无形地驱动着大学发展逻辑的社会化,从而催化大学这一场域的主体——大学生——身份的社会化。
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小社会,但大学校园与社会仍有着较大的差别,从校园走向社会是一个过程,尤其对于处于人生拐点的独生子女一代来说,在这个过渡过程中需要作必要的预期社会化准备。我们在《毕业一年,你们适应的如何?——大学毕业生初始社会适应状况问卷调查》(N=150,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50份,下同)中问到“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途径有很多,你认为下面那一种是最有效的?”有31%认为是“社会实践活动”,有40%选择了“就业实习”,有12%认为“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最有效,另外有少数人选择了“组织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还有其他如家教、兼职等(见表1)。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化渠道呈现出多元化,而有组织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践,成为了他们实现预期社会化的最主要途径。
 
表1: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途径有很多,你认为下面那一种是最有效的
序 号
选 项
百分比
1
组织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6%
2
社会实践活动
31%
3
就业实习
40%
4
勤工助学
7%
5
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12%
6
其他如兼职、家教等
4%
 
如前所述,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构成了大学发展的外在情境,而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一代逐渐成为学习主体,而且陆续走上社会舞台;目前人们对这些曾经集恩宠于一身的“小皇帝”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表示出忧虑。社会学认为,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人生最重大的转折之一,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转换过程,这种心理“断乳”和角色磨合将历经一个较长的过程。适应者会在反复的试错中逐渐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给自己信息反馈、从而随机应变地进行自我调节。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况经常伴随着职场新人,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巨大的身份转型压力面前甚至产生了职业枯竭感;而有些毕业生则表现出浓厚的怀旧情结。调查中在问到“读书时总想进入社会,一旦工作了就会无比怀念大学生活!你内心也有这种想法吗”时,有14%选择“很浓厚”,有30%认为“经常有”,有36%的“偶尔有”,选择“基本没有”的只有20% 。
 
表2:“读书时总想进入社会,一旦工作了就会很怀念大学生活”的想法
序 号
选 项
百分比
1
有,很浓厚
14%
2
经常有
30%
3
偶尔有
36%
4
没有
20%
 
在典型调查访谈中,很多人表示“如果没有办法改变现实,那就只有试着改变自己”。 同时,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保持着较大程度的乐观;这体现在调查中,当问到“有教育专家说‘大学毕业生在与其它劳动人口的竞争中,展现出明显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你一直有这种自信心吗”时,56%的毕业生表示“有,很强烈”,20%的认为“有,但偶尔会动摇”,18%则认为“基本有,但有点茫然”,只有6%表示“基本没有”
为了进一步认识毕业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断乳”过程,在主观题中,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般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学生习气’会在工作后绵延一段时间,而且会无意识地时常显现。你是如何看待‘学生习气’的?从学校学习步入社会自立,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慢慢积累了经验并促进了自己的成长?”在访谈调查中,刚毕业不久现在绍兴某企业从事营销管理的小尉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她说:“刚步入社会,有学生习气是难免的,毕竟很多同学都是存在的。而且老员工基本也能体谅我们的这种学生气。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与同事交往的深入,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技术技巧、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总之,我觉得只要自己做一个有心人,谦虚上进,总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嘛。” 旅游专业毕业现为浙江某电台记者的董小姐也表达了相似的想法,她认为:“保持学生习气是件好事,纯真,务实,少了社会人的那分‘俗气’。从学校步入社会自立,最使自己受益的是交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能力,明白任何一行都是跟人打交道,这方面做好了,也就事半功倍了。还有,专业对不对口,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有从事某行业的信心,使自己适应她,努力干,一切都不在话下。”现为某高校教师的小余则显得更加理性,他认为‘学生习气’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一方面,它是我们初涉职场的单纯、率直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我们处世不够成熟,阅历不深,社会经验不足。适当的保持“学生”的本色,出社会而不染,我想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同时,也要尽快地与社会融为一体,熟悉职场的游戏规则和潜规则。这样的话,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从学校到社会,自己基本保持了本色,不同的是做人与处世比先前更圆滑和低调了些。”
综合可见,毕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的初始心态是复杂和多元的,尽管他们还不同程度地表示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但是他们的行为与心理适应趋向总体上还是积极乐观的,并在社会适应中逐渐地沉淀“学生习气”、不断地融合新的元素。
 
三、人生拐点: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维度
 
开启职业生涯是大学生作为个体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拐点,在学校期间,大学生的职场社会角色认知大多带着理想的色彩。
社会学认为,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成长过程,个体通过社会角色扮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权利和义务自觉,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并在行为适应中不断增强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大学毕业生尚只是成长成才的毛坯,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社会适应的大浪淘沙中,他们一般会经历适应行为发展上的三个阶段:首先是步入社会的心理震惊或抵触,比如体现在一些毕业生喜欢单纯追求文凭以求得社会身份的认同,略显盲目自信或心高自大,有些则表现在喜欢对校园生活的心理依恋;随着工作实践中文凭逐渐让位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他们逐渐开始减低身份姿态,开始注重对身边同事的学习和模仿,并在工作的成就感和谋求和谐的人际交往中悦纳自己。在社会交往的不断磨合中,毕业生逐渐架起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桥梁,他们还慢慢地学会了在这一链桥上观赏风景,并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整合促进其继续社会化的时代新元素。
大学的职能主要是培养满足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需要的人力资源。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被消费。”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从真理认知性趋向为社会效用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强调要以学生的四种学习来安排教育;这四种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习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而这四种学习的质量则直接关系着学习者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正如公务员小王说:“以前自己的成就感主要围绕于单一量化的学习高分,现在考虑问题则不一样了,工作中讲求能力散发的工作绩效以及许多非智力的因素。”毕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适应,也是个体融入社会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发展过程,它有其多层次的适应维度和发展规律,这一过程还伴随着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1.职业适应
开启职业生涯是毕业大学生角色转变的主要载体。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选择困惑,即“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哪行,干哪行”;他们一直在做着这种心理博弈。同时,在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对接上,他们表现出浓重的城市情结和精英情结。
调查表明,以职场新人的身份迈入社会时,新鲜紧张的工作对于踌躇满志的毕业大学生来说是期待已久的,工作上他们务实努力,较高的职业理想却也一直在心;他们非常希望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准备在工作实践中有效运用,与此同时,他们保持着较高的职业发展期待,尤其在薪酬期望上,他们内心非常期望能把家庭对自己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尽快地补偿回来。毕业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是全方位的,我们认为这种职业适应主要体现在它对职业收益和职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满意度上;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为职场新人,你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各个方面状况的满意程度如何?”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表3:作为职场新人,你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各个方面状况的满意程度如何
态度
选项
极其满意
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
极不满意
不知道
发展个人特长的状况
10%
18%
40%
22%
10%
 
具体的工资收入状况
8%
20%
42%
18%
12%
 
工作的稳定状况
12%
24%
44%
12%
8%
 
各种福利待遇的状况
6%
18%
48%
20%
8%
 
工作条件与环境状况
12%
18%
40%
16%
14%
 
管理制度的规范状况
10%
20%
46%
16%
8%
 
工作中人际关系状况
8%
22%
50%
10%
10%
 
个人向上发展的空间
12%
16%
48%
14%
10%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毕业大学生普遍对其经济和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表现出一定程度地不满意,而对工作稳定状况、管理制度等则相对较为满意。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首先,毕业大学生的职业满意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会随着职业适应的逐渐改善而增强;其次,大学生对收入指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他们市场意识的增强,也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自信与自我肯定。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不充分,人力资本含量一时较低,工作经验缺乏,职场新人在他们主动融入工作环境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症状,有些毕业生甚至还表现出对职业适应上的身心俱疲和职业枯竭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融入社会在衔接上的鸿沟所致,表现在现实的毕业生个体身上,主要是职业精神准备不足与基层心态没有很好地树立。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几乎每个人都胸怀凌云壮志,普遍充满着“大干一场”的职业激情,但是由于工作技能和对工作节奏等方面的适应紧张,许多毕业生感觉力不从心。而且进入任何一个工作场所,基本都要求毕业生从最普通的基层做起,从大学到工作单位上的这种身份落差和光环式微也是毕业生一时难以正视的。毕业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是有所不足的,这体现在调查中,有2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不足,46%的认为是不能适应“节奏加快”,28%则认为这种不足体现在“经济上的基本独立,如要学会理财”,值得注意的是,78%的选择了“独立处事能力”,72%的选择了“家庭责任感,如孝敬父母的时间投入等”,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这种自立能力不足和家庭关怀的欠缺,主要是跟他们是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是有关的。但是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觉,独生子女毕业生的职业生活适应不足,会随着他们工作中技能的娴熟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而逐渐克服,他们不仅逐渐树立起了职业精神,还在职业奉献中逐渐注入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庭关怀。
2.生活适应
目前在我们国民中基本树立了这样的心理态度,一个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基本上是其学校教育社会化的完成,同时也意味着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的结束,个体真正开始去树立独立的社会性成人资格。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潜意识中有着强烈地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期待,毕业大学生内心也充满着这样的收益自信和补偿期待,同时,他们再向家庭“借资”将成为一件有失面子的事情。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毕业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但是随着工作待遇的逐渐提高,他们逐渐走出满足温饱的生存状态,消费层次也逐渐提高。工作之初,他们大多能够经济上基本独立,消费行为总体上时时处处还都比较理性,但是由于较高的人际交往成本如朋友聚会和礼尚往来、以及房租、通讯、女孩子在服装和化妆品上开销比较大、男士的健身支出等,所以一年下来积蓄存量也基本无几。值得注意的是,在毕业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亚文化群体“月光族”,虽然这部分毕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上呈现出“长大不成人”,但他们的消费水平却已经完全成人化,“为消费而生活,为休闲而工作”是他们当然的消费价值观。
如前所述,毕业大学生感觉在“经济上的基本独立,如要学会理财”,“独立处事能力”, “家庭责任感,如孝敬父母的时间投入”等方面存在着社会生活上的适应紧张。这是与“80后”独身子女的群体特征暗合的,根本的原因是大多毕业生工作一年在经济上其实还只是达到“温饱”,工资低花费高是个普遍现象。因此他们在消费生活上时常表现出捉襟见肘,闯荡生活中不仅力不从心,而且谋求生活自立时还经常表现出对学校生活的单向依恋和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学校和家庭还是他们打心底希望投靠的温馨港湾。
3.人际适应
毕业大学生步入社会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社会是一个“场”,在这个场域中,人与人是交互性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进入了社会场域,毕业大学生接触了比以前更加广阔复杂的世界,他们逐渐发现,社会是多么现实,原来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职场生活只认可真才实学和工作技能,社会生活的如鱼得水还有赖于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将主体性研究的重点由个体主体性转向交互主体性,这给当代学者以极大的研究启示。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大学生在就业环境适应中,需要重点考察他们角色扮演中的“合群”状态。调查中,我们发现,不仅在职业适应、生活适应还是人际适应中,毕业大学生总体上还是能够比较好地驾驭人际交往,而且他们的交往对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同时,基本上的毕业生都认同工作后“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垫脚石”。在问到“工作后要与更多的人进行交往,你目前的这种人际交往状态如何”时,4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交往良好,相信只要自己以诚心待人,总会有一份心心相印的友谊在等着你去收获”,48%的表示自己的人际交往状态主要是“事务性交往为主,感情不是很深,更喜欢与老朋友交往”,而有10%的认为“很难与身边的人打成一片”。在调查他们的交往对象群体特征时,我们发现,从业后与毕业大学生经常交往聚会的朋友36%的认为是同事,6%的选领导,12%的选工作对象,30%的选择与大学同学,16%的则选择与亲戚老乡。在问到人际交往的原则时,基本上的毕业生期望在交往中坚持平等、信用和友爱。
 
表4:从业后与你经常交往聚会的朋友
序 号
选 项
百分比
1
同事
36%
2
领导
6%
3
工作对象
12%
4
大学同学
30%
5
亲戚老乡
16%
   
由上可见,进入复杂而陌生的新环境,毕业生在巩固老朋友的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交往圈子,但是基于共同的心理体验、又没有利益冲突的心理基础,他们更乐意与知心朋友和亲戚、爱人亲密交往,而在工作中则更多地喜欢保持在事务性交往,基于工具性角色交往的需要和利益竞争的原由,感情投入较少。
4.心理适应
在国家包分配时代,毕业大学生是国家的储备干部,参加社会工作意味着进入社会福利的襁褓。基于这样的认知效应,大学生被赋予了“天之骄子”的外在光环,由于制度作用于人的心理惯常效应,尽管现在就业市场已经进入供需“双向选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毕业大学生身上却依然存在着择业心理上的浓重的精英情结,表现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上,许多毕业生依然十分看中自身的学历光环。因此,当从学校生活的中心降落到职业等级的边缘,在基层被人“指使”、“支配”做这做那时,他们内心萌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甚至是委屈感;同时从校园生活的惬意自主到工作节奏的紧张忙碌,也使一些毕业生产生着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尤其在工作待遇、消费生活和职务升迁上,在作各种横向和纵向对比中,毕业大学生内心积郁有着十分浓厚的相对剥夺感。
但是,毕业大学生对外在的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现实也是深刻感知的,他们也经常在自问:社会还有多少饭碗留给我们呢?社会适应中他们也有意识地做着心理调适。因此在面对各种适应中的挫折时,这些职场新人的心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体现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毕业生刚步入社会,难免可能会遇到一定的挫折,你是如何看待社会适应中的挫折的”时,64%的调查对象认为“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我会选择积极应对,愈挫愈勇”,40% 的表示“有时会表现出急躁,但还是要正视并去克服”,只有6%的人会觉得“很气馁,甚至一蹶不振”。
这种心理内外的交互作用,催生毕业大学生无奈抉择中的理性适应,在初始毕业激情与社会适应理性的碰撞中,他们在适应环境中加快角色转换和身份转型,这是一种既有的价值理性对现实工具理性(生存法则)的无奈让渡,但从融入社会谋求积极生存的意义上讲,却是十分值得认可的。
 
四、适应中的障碍:原因分析
 
青年社会化本质上是个体不断地积累社会性,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综合嵌入于个体的心智成长。但是基于择业心理中的精英情结,体现在部分毕业大学生身上,“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学而优则仕”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之社会认知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从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例如当前许多毕业生都热衷于报考公务员,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程度平均达到50:1。同时在工作安排中,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却大多是非情愿性的,部分他们内心积郁大材小用的情绪。
调查表明,初始就业的毕业生也是跳槽意识较为强烈的群体,部分他们的职业忠诚度是不牢固的。在调查中,我们提问到“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能够实现良好地社会适应的必要条件,如果可以顺利地重新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如下何种发展方式?”有12%的人表示要参加考研,6%选择出国,24%的毕业生打算自主创业,40%坚定的表示要继续目前的职业,18%的人则认为会另谋他业。
 
表5:如果可以顺利地重新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如下何种发展方式
序 号
选 项
百分比
1
考研
12%
2
出国
6%
3
自主创业
24%
4
继续目前的职业
40%
5
另谋他业
18%
 
由此可见,毕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态是波动性的,在面临社会适应障碍时,他们没有十分确定性的未来发展预期。究其原因,就毕业生主体这方面来讲,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
(1)职业认识偏差。基于强烈的资本收益观念和精英意识,大多毕业生很难把心思沉淀在基层岗位尤其是服务型职业,他们的理想性工作参照基本上是体面的并且处于社会关注焦点的职业,如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
(2)能力准备不足。毕业大学生的预期社会化途径基本上局限在学校内或源自学校事务的延伸,他们基本没有投入系统性地实践训练,组织协调能力和独立开展工作能力等存在诸多欠缺和不充分。
(3)心理准备不足。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距离是现实存在的,如果说从学校的自主、保障、自由到社会的自立、被管制和责任是毕业大学生的直观体验,那么基于利益、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距离对比则是他们内心一直思忖的;同时,从原来划一平等的大学生身份到现今的各奔前程,也使得他们的同辈群体间距离一下子拉开,工作顺畅、升迁较快、待遇优裕的同学自然成为其他毕业生的比较对象。所有这些横纵的对比,时刻在撩拨着毕业大学生激情荡漾的心理世界。
 
五、在适应中走向成功:打造尽情飞翔的翅膀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健康的完整概念应当包含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大方面,身体、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社会适应的重要前提,心理健康包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接纳自己,正确控制自己,而良好的社会适应则是催生个体人格更加健全、心智更加成熟、心胸更加包容、行事格局更有气度的社会化途径。
从调查中我们得到启示,毕业生步入社会伊始,就意味着他们从读书生涯转入职业生涯,他们第一次真正开始系统化地化书本知识为实践指导,而在这一过程中,继续社会化将成为他们永远的主题;因此,接受再教育、不断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经验学习、向组织学习、向优秀职业者学习仍是他们人生发展的终生命题。结合调查实际,我们认为,在主动融入社会的进程中,毕业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中允许青春试错,但绝不能沦为职场“弃儿”。因此,在漫漫的社会适应过程中,毕业生群体应当巩固大学成果,立足工作实际、着眼成功导航,在角色变迁和身份转型中努力打造尽情飞翔的翅膀。
1.正确认知自我,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如前所述,在学校期间,大学生的职场社会角色认知大多带着理想的色彩,他们的自我职业发展定位也基本上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他们大多有着“以后我想干什么”的心理预期,而至于如何才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职业理想,则基本停留在感性的认知上,许多人还满足于“边走边看”。
因此,针对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群体,在校时他们应当在人生发展中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浙江大学著名的老校长竺可帧先生曾有两句发人深省的话:“你到浙大来干什么,你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两句话让一个大学生求学伊始就把自己置身于大学的两端——求学的入口和出口。在这样的设问情境下,大学生群体就能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认知自己,调整自己。当这种自我反思成为一种自然的心理习惯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他们也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发掘工作中的乐趣,从而把工作作为事业来追求和经营。
成熟的就业心态还有赖于科学的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是毕业大学生人生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要有理想的成分,又要有循序渐进的内涵,更要有在实践中科学调整的空间和勇气。因此毕业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应当立足自身的兴趣和优势能力之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宜将就行事,同时它可以在借鉴成功人士职场沉浮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
2.接受职业教育,练就娴熟技能
当前分工日趋精细的社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变的模糊起来,职业教育不再是“次等教育”,它已成为促进普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因此,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当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尤其是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与考核,同时步入社会后,毕业生也应当降低姿态,不断积累一线的工作技能。目前我国社会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纷纷“回炉”参加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和学习的现象,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高校普通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不足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自我要求进步的渴求。
能力,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而能力是个体综合素养的体现,他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充分的社会实践,同时能力的展现也需要广阔的实践舞台。善于学习是毕业大学生的优势能力,但是毕业生还必须在社会适应中不断提高人际相处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分工背景下,从工具性角色的角度讲,毕业大学生应当把自己锻造为社会分工链条上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系统地职业教育中练就娴熟的生存技能。
 
六、结 语
 
历时长久的调查分析终于凝结成了阶段性的研究结果,随着调查研究的推进,我们自己也从调查开始的旁观者成为了如今有着浓浓共振感怀的介入者。在此,我们采写出调查后记,既作为对毕业生继续适应的美好祝福,也兼寄语于在校的广大大学生朋友。
从调查中我们可见,毕业大学生在一年以来的社会适应航船上总体是激流勇进、努力扬帆的,而此间激起的重重浪花却也让人萌生无限的感慨。江泽民同志曾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其中他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学习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以实现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材。随着当前大学发展逻辑的社会化和大学生身份的社会化,从调查中我们感觉到,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把专业实习导向社会生活延伸,并从中汲取营养,是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顺利融入社会的最有效途径。大学生毕业前需要经历充分的适应性教育和职业训练,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减少对毕业生青年群体走向社会并立足社会的群体忧虑,毕业大学生也才会随之走出被“照看”自立的窘境。
教育是一个累积性的社会过程,教育的检验平台在于社会,社会的未来在于青年,因此,青年学生理应而且必须被培养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可喜的是,我们在国家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推进政策,尤其是中央的十六号文件等谋求人才强国的战略性决策中看到了曙光,我们期待着一代又一代新的大学毕业生在融入社会的适应中,更加从容地扬起生活中的荧光棒,并在社会适应的无限精彩中走向事业的成功,人生的辉煌。
 
作者:周明宝(浙江教育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