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失业对比分析——类型、成因及对策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滑铁卢”,“毕业即失业”现象尤为突出。国内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原因探析。教育学的文献一般研究在高校教育发展进程中,国家、高校与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和角色(孙泽厚,2002)。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如就业期望、就业途径等(瞿振元等,2001)。劳动经济学关于毕业生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毕业生失业(赖德胜,2001;刘帆,2006),第二,收入预期导致毕业生失业(曾湘泉,1992;宋福进,2002)。
然而,既有研究极少涉及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的对比研究,这大概源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定位模糊。事实上,在“岗位不足”和“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厘清哪类毕业生面对的何种劳动力市场“岗位不足”,哪类毕业生面对的何种劳动力市场“岗位空缺”,并探讨引起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只有从理论上厘清不同类型毕业生失业的类型和成因,才能从政策上提出“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利。据此,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1)本科毕业生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2)专科毕业生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3)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本科毕业生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主要训练观察自然现象的艺术、知识、以及对涉及一系列自然现象的法则进行演绎推理。因而这种教育基本属于学术性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
在我国,本科毕业生接受的一般是普通高等教育。 因此,根据“人-职”匹配原则,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应被界定为“智力技能型”劳动力市场。
1.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类型:“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
从供给来看,历时纵比,我国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增长较快;但国际横比,中国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实际值低于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的国际平均水平(岳昌君:《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国际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因此,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远没有达到过剩的水平。
从需求来看,近些年来“智力技能型”劳动力市场就业吸收能力近年来相当有限。比如,以毕业生就业首选的金融证券业、商业、高新技术产业、国家机关、医疗卫生业、教育业、IT行业等为例。从“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量来看,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医疗卫生福利行业增长缓慢,2004年比1999年分别增加28万、97万和12.7万人;与此相反,教育业2004年比1999年减少13.2万人(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高新技术产业城镇就业人员2003年比1999年增加92.8万人(魏礼群等:《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人数仅比2003年增加了6.9万人。
基于此,可以认为本科毕业生的失业并不是劳动力供给过剩型失业,而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这里的“有效需求”指的是与本科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相适应,能够有效发挥其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就业需求,即“智力技能型”岗位需求。
2.“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主要原因之一:效率工资
效率工资是高于实际经济情势所决定的均衡工资。效率工资与传统的边际生产率工资不同,它强调员工的努力程度是其实际工资的单调增函数。在劳动力市场雇主很难对雇员进行完全的监督,实行比市场均衡工资高的工资,有利于:(1)提高和保持企业的整体素质。如果实行市场均衡工资,为求高薪而离开的将是高效率的劳动者,留下的往往是低效率的员工,产生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2)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来企业提高了那些在工作中因偷懒而被解雇的员工的成本,因为他们一旦被解雇就不得不接受较低工资的工作或者是失业,二来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工作,因为员工更加看重工作的价值并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3)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效率工资引起本科毕业生失业的说明如图1。
 
图1:效率工资与劳动力需求不足
 
 
图1中,横坐标表示就业数量U,纵坐标表示实际工资率W。DS是实际劳动力需求曲线,经过拐点EX的DX是效率劳动力需求曲线,S是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需求曲线是雇主基于客观经济情势,在每一实际工资水平下愿意雇用多少雇员的劳动力需求曲线。DX效率劳动需求曲线是雇主为保证雇员高效率劳动,在每一工资下愿意雇用多少雇员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它是图中那条折弯的较粗曲线。
实际劳动力需求曲线DS和劳动力供给曲线S相交,交点EE对应的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分别为WE和UE。效率劳动力需求曲线DX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新均衡点为EX,该点对应的均衡工资和就业量分别为WX和UX,可知WE<WX,UX<UE。其中,(UE-UX)则为效率工资引起的失业人数。
3.“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主要原因之二:垄断等非工资性因素
垄断,包括制度性垄断以及自然垄断。垄断妨碍了竞争,导致产业萎缩。如果没有垄断等非工资性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需求将向右移动。垄断引起本科毕业生失业的说明如图2。
 
图2:垄断等非工资性因素与劳动力需求不足
 
 
图2中,横坐标表示就业数量U,纵坐标表示实际工资率W。DS是实际劳动力需求曲线,DY是预期劳动力需求曲线,S是劳动力供给曲线。预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是雇主基于没有垄断等非工资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预期在每一实际工资水平下愿意雇用多少雇员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预期劳动力需求曲线DY和劳动力供给曲线S相交,交点EY对应的实际预期工资率和预期就业量分别为WY和UY。由于垄断等非工资性因素的影响,导致预期劳动力需求曲线DY向左移动到实际劳动力需求曲线DS,DS与劳动力供给曲线S交于点EE,该均衡点对应的均衡工资率和就业量分别为WE和UE。由图可知:WE<WY,UE<UY,(UY-UE)为垄断等非工资性因素引起的失业。
在“智力技能型”劳动力市场,所属行业有一些垄断性行业。比如铁路运输、邮政、自来水等自然垄断行业,电讯、银行、石化、电力、烟草等寡头垄断行业;这些行业由于垄断因素的存在,导致就业吸收能力有限(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二、专科毕业生失业类型及成因分析
 
专科生在我国接受的一般是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教育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大体训练运用知识生产物质产品,注重手工技能,眼和手的协调动作,以及在控制过程中的判断。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根据 “人-职”匹配原则,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应被界定为“操作技能型”劳动力市场。
1.专科毕业生失业类型:“有效供给不足”型失业
在“操作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一方面是多年来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超过供给。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33、2.21、1.93。
另一方面,大量的专科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据统计,2005年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59.1%。
这种“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同时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我国目前培养的大量专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成为无效供给。据此,可以认为专科毕业生的失业属于“有效供给不足型”失业,如图3所示。
 
图3:专科毕业生“有效供给不足型”失业
 
 
图3中,横坐标表示就业数量U,纵坐标表示实际工资率W。D是劳动力需求曲线,S是劳动力供给曲线,经过拐点G的SY是有效劳动力供给曲线。有效劳动力供给是雇员真正满足雇主对劳动力岗位期望的条件下,劳动者在每一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劳动量,它是图中那条较粗的折弯曲线。
劳动力需求曲线D和劳动力供给曲线S相交,交点EE对应的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分别为WE和UE。劳动力需求曲线D与有效劳动力供给曲线SY的新均衡点为EY,该点对应的均衡工资和就业量分别为WY和UY,可知WE<WY,UY<UE。其中,(UE-UY)则为失业人数。
2.专科毕业生失业的主要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漂移
专科毕业生的无效供给,在于就业能力不足,难以符合企业要求。这主要源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漂移,表现在教育性质、教育计划定向、培养途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96-102页)。
(1)教育性质。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然而,目前却基本偏重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学科”教育,只是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压缩型”本科教育。
(2)教育计划定向。高等职业教育本属职业定向,意在使学习者获得在某一特定职业或某类职业中立刻工作所需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态度和认识;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却偏向学术定向,意在使学习者对一个或一组科目有更深的理解,为接受同一或更高级别的教育做准备,“专升本”就是明证。
(3)培养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训练并重,采用边学习边实践,“干中学”的方法;然而,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偏向普通高等教育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习的母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4)课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本应按岗位群设专业,以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某一职业岗位知识可能会涉及几个学科,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偏重普通高等教育的按学科设专业,以学科理论要求设置课程,强调知识后劲。
(5)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注重学术,很少具有专业实践经验。
总之,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压缩型的本科教育,导致专科毕业生技能不足,难以适合企业需要,成为无效供给,导致失业。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匹配的就业市场应为“智力技能型”劳动力市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毕业生匹配的就业市场应为“操作技能型”劳动力市场。
“智力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出现的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即与本科毕业生匹配的就业岗位不足导致的失业;“操作技能型”劳动力市场上,市场需求超过毕业生供给的条件下,出现的专科毕业生失业实质是“有效供给不足型”失业,即毕业生就业能力难以符合企业要求导致的失业。
究其主要原因,“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效率工资,第二是垄断等非工资性因素。前者是市场自发的合理结果;后者则是制度性的人为障碍。“有效供给不足型”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漂移,导致专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
基于此,本文的政策含义为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失业,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具体而言,针对本科毕业生失业,应消除垄断等影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制度性障碍,多为本科毕业生创造匹配的就业机会,增加对本科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治理专科毕业生失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改善专科毕业生的有效供给。
1.增加本科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创造本科毕业生的匹配就业岗位
在制度层面,要破除垄断等非体制性壁垒,鼓励竞争,创造更多的与本科生匹配的就业岗位。具体而言,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在产业类型上,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新兴服务行业属于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对毕业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不仅规模小,而且竞争力低,因而对毕业生吸纳能力有限。为此,必须分阶段、有重点地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计算机及信息、商贸、电信等,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研究表明,在劳动力需求上,高新技术产业的乘数最高、辐射能力最强、拉动力最大,它对劳动力的1个直接需求能带动全社会4.86个劳动力需求,比传统制造业高23.77%,比第三产业高35.66%(王大明、佟仁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就业机会》,《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员工素质要求高的特点,能为本科毕业生提供匹配的“就业岗位”。因此,在政策上应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人为障碍(李家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前景研究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改善专科毕业生的有效供给: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回归“职业本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位”的回归。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职业”本位,后者以“学术”为本位。为此,明确推行适应就业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
其次在运行机制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企业需求与市场驱动,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此,除了重视学生的个人选择以外,更应重视企业界的需求,并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面,重视企业界的需求与反映,据此调整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政策。
 
作者:刘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