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一、调研设计
 
1.研究对象的定义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它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等)、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相互整合而成。
2.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的调研方法包括样本选取、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
(1)样本选取。这次调查我们选取的高校有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河北的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科技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选取这些高校作为调查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所选样本在办学规模上涵盖了部属和省属两级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覆盖了综合类、理工类、农类、师范类等大学,因此更具有说服力。②我们充分利用燕山大学的距离北京近和学生在河北生源多的特点调动燕山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全体成员投入暑期实践调查,组织两支综合调研小分队分别负责北京和秦皇岛的调研,组织三支专项调研小分队分别负责各自家乡所在市高校的调研,这样对于问卷的发放、资料的收集和统计工作较为方便。
(2)具体实施。本次调研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部分。定性研究为小组访谈,定量研究为问卷调查,具体实施安排如下:①小组访谈:对每所高校的访谈调研分三组,具体分配如下:一组访问各高校创新教育者,一组采访各高校主抓科技活动的团委老师和科协负责人,另一组与随机选取的学生进行座谈。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在各高校自习室发放问卷,采用当场发当场收的方式,所以发放的问卷基本都回收,保证了回收有效率。而且,更值的一提的是,此次调查正值暑期,有全国其他地区的很多大学生云集在首都北京上考研、英语等辅导班,平时也在北京的学校上自习,也列入我们的调查对象,这就更扩大了我们此次调查的全面性。
3.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72份(对回答问题数不足三分之二的问卷视为无效),有效率为88.6%。在整理回收的问卷中,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有效问卷统计中,被访者年级与性别分布如表1,表2所示:
 
表1:被访者年级分布
年 级
人 数
比 例(%)
大 一
416
23.5
大 二
265
15.0
大 三
532
30.0
大 四
318
17.9
研究生
241
13.6
总 数
1772
100.0
 
表2:被访者按性别分布
性 别
人 数
比 例(%)
713
40.2
1059
59.8
总 数
1772
100.0
            
二、现状分析
 
1.关于对创新的认识
 
表3:
 
非常同意
比较同意
中立
不同意
极不同意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发明创造是研究生、博士生的事
89
5.0%
156
8.8%
258
14.6%
939
53.0%
330
18.6%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720
40.6%
787
44.4%
183
10.3%
79
4.5%
3
0.2%
在大学从事发明创造是有意义的事
751
42.4%
776
43.8%
226
12.7%
19
1.1%
0
0%
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
40
2.2%
79
4.5%
256
14.4%
1238
69.9%
159
9.0%
 
由表3中可以分析:广大本科生已经认识到“创造力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他们对科技创新期望指数是很高的;80%以上的同学同意“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表明当代大学生都普遍意识到在大学从事创造是有意义的事,在知识经济端倪已露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参与明天竞争的资本。最后一个问题是对创新意识的普及,意在告诉大学生创新可以从生活小事着眼,不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综合看来,在校大学生对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的认识现状比较令人满意,但是还不够充分,仍然需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养。
2.关于主动培养创新能力
 
图1: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具有了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行动倾向,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贯彻实施做得不尽人意。约半数同学会在课余经常思索人们尚未解决的问题,经常阅读一些与现在所学专业有关的理论期刊,也尝试写一些学术论文。而仅仅有1/4的同学进行过某项发明创造。我们选取的测量指标还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尝试阶段,即只是代表大学生有意识地去做, 更不用谈及创新的成果阶段了。综合大学生对创新的看法和以上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主观内部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一方面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大学生的知行反差极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也将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工作才能得以改善和转变。
3.关于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致力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判断一所学校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从对北方高校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学校支持与教学工作开始把素质教育逐渐向更高的方位提升,而学生在自己的班级生活与日常生活中还未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
 
表4:
 
问 题
比例
比例
院系支持
您所在院系是否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
1326
74.8%
446
26.2%
您所在院系是否举办学生学术成果展览?
1222
69.0%
550
31.0%
您所在院系是否对有创造发明成绩的个人给予各种奖励?
1387
78.3%
385
21.7%
教师指导
老师上课时是否留出时间让学生们一起参与讨论?
1229
69.4%
543
30.6%
老师讲课时是否穿插着介绍本专业新动态?
1413
79.7%
359
20.3%
老师讲课时是否注意穿插跨学科知识?
385
21.7%
1387
78.3%
班级文化
班上是否有对某学术问题感兴趣的学术沙龙?
460
26.0%
1312
74.0%
班上是否经常有同学提及创新?
740
41.8%
1032
58.2%
寝室文化
您在寝室是否经常和室友讨论学术问题?
794
44.8%
978
55.2%
您或室友是否在论文或发明创造方面做出成绩?
216
12.2%
1556
87.8%
 
从院系支持的调查数据分析,学校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再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是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主要体现在学校院系举办科技活动或比赛的与不进行的比例接近3:1。更多的学校在精心设计自己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创新活动(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的蓬勃开展,使学生的个性能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关于举办学生学术成果展览与奖励有发明创造成绩的个人,是学校支持创新培养的激励措施。从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激励制度是比较健全的。
从教师指导的调查数据分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不是绝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就导致学生思维阻塞,缺少质疑的品质,变通能力不够好,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的穿插新动态与只是呆板授课的比例接近4:1,说明教师已经注意把专业前沿知识加入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及时把握专业动态。另外,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是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而目前教育中,只有21.7% 的老师注意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知识,这不得不引起每个教育者的反思。
从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的调查数据分析,学生自己营造科技氛围的积极性不够高,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将创新落实到行动上,组织学术沙龙的班级只占所调查班级的26%,经常提及创新的同学所占比例未过半数。虽然经常讨论学术问题的同学比例接近半数,但真正做出成绩却寥寥无几,这就需要在校大学生们自己反思了。虽然外界环境的营造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可以占很大比重,但是自主地为自己营造创新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4.关于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个人因素
 
图2:影响创新的因素
 
 
在问及学生对进行创新与学业之间的冲突时,81.5%的同学认为创新与学业并没有矛盾。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创新的有很大的热情,并且可以协调好时间,精力等诸多个人因素。一般,学生在进行创新时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持:理论支持、技术支持、实验场地、资金支持、奖励措施和其他(如精神鼓励、意志力等等)。在调查中各种因素所占比例如图所示。理论支持因素居于首位,为39%,资金支持因素居其次,为26%。
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的自身情况来看,这些需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的落实迫在眉睫。
 
三、结果讨论及对策研究
 
1.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身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具有创新意识,而又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又是闭门造车,没办法和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这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3)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神经联系,在特定的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会接通,产生灵感。但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4)有创新的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他们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他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
可见,目前在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五个因素中,只有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比较令人满意,在 “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这几个因素上是欠缺的,把这些因素具体化就是上面分析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上迫切需要的理论、技术、资金和场地的支持。而这些又切切是我们学校教育者应该做的。
2.解决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解决对策:即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实施创新教育,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创新基础。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因为,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开掌握知识的基础,去空谈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并适当地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的了解,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也可借此机会,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对学生可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也容易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另为,交叉学科知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所以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高校应该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2)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智能和创新方法。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从某一学科如思维科学或心理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人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并不神秘,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科技发展史上许许多多发明创造的生动事例都向人们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奥秘,把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很好地加以总结并有意识地传授给青年学生,就可以帮助他们在创造发明的崎岖道路上逐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3)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经费由专门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提供,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并作为选拔优异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
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有推陈出新的意识和举措,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对教师如是,对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如是。
 
作者:张鹏、刘助柏(燕山大学)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