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看大学生失业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引 言
   
近年来,“大学生失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来自深圳市劳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人,研究生为2人,但到了2001年5月9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人员总数达到3157人,占失业人员总数的12.34%(《深圳晚报》)。另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提供的数字:截止到2001年6月底,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40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为0.21万人(《中国青年研究》)。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6月,全国大学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4%,2003年6月这个比例下降到了47%,2003年未就业(不包括灵活就业和临时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为70万。以2004年9月初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3%计算,当时全国还有75万多名本科、高职(专科)毕业生未能就业(《工人日报》)。2005年是中国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三个就业高峰年,当前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338万(《成都商报》),就业形势还相当严峻。从以上各种现象看出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失业已不再是一件新鲜事!本文尝试以经济社会学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对大学生失业问题进行剖析。
 
一、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失业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Schultz. T)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下面就从知识、技能、体力三方面如何影响了大学生失业。
1.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错位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前者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的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后者指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或一般活动所需要的普通常识。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首先,知识是体现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本的一种外在形式,大学生通过教育投资而拥有的知识资本是不可以转让的,并且所有人和管理人是一致的,都是大学生本身。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是长期性投资,需要不断补充,如果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资本陈旧僵化,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不能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必然会使其投资得来的知识资本贬值,文凭掉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组,致使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难以跟上形势变化,使得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而有些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知识老化、灌输概念和原理多,所学非所用,与市场需求不对接,因而寻求专业对口岗位出现难度。一些学校出于行政业绩和经济利益考虑,不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无视师资力量不够的矛盾,某些实力强大专业大量招生,而社会急需专业招生不足。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学生数量的绝对增长并没有带来学科专业知识的改善以及学生知识素养的相对提高,甚至还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低质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参加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来。
2.技能与大学生失业
技能属于人力资本构成的要件,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方式,通常体现为实际操作技术和技巧,它是丰富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能力基础,它能不断促进人的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技能将为大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其中大学生的就业力是影响其就业的关键因素。现在很多大学生失业,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方向教授解答:“‘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的核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大学生失业首先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专业能力,我国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大大超过了其实际技能的训练,我国大学生一般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3个月(《大学生为何职难求》)。不论硬性的岗位知识还是软性的为人处世方法,企业都需要花物力、财力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有些大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有些大学生书本知识运用能力差,在工作中派不上用场,无法胜任工作岗位,很难适应当今职场需要,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力资本含量的认可程度与期望程度,从而被淘汰。其次,大学生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缺乏,也是导致其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每年都约有两三百万毕业生迈入社会,可是有80%的人感到不适应本职工作,60%多的人有跳槽的打算,30%的人不能适应职场规划,仅有10%的人表示工作还算快乐。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大学生不甘于从低做起,提取经验,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矛盾、工作学习压力、情感负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适应力,使其很难适应社会环境,无法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积极地融入到工作环境中,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自然就业困难。最后,大学生失业与其求职能力差有关。无论个人面试素养和面试技巧,还是前期就业准备工作等(例如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则”的自荐准备,心理准备,特别是挫折心理准备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临急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的锻炼。大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对口头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的训练,在面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从而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错失良机。
3.体力与大学生失业
从人力资本构成的另一个要件-体力方面来讲,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比如勘察,地质类的毕业生如果身体素质不好,是很难适应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的。很多用人单位也要求应聘者能够吃苦耐劳,这不仅是对心理也是对体力的要求。没有强健的体质和良好的健康状况也是大学生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胜任这项工作的原因之一。很多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素养的提高而忽视了自身体能的锻炼。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12月1日对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数据显示:近视人数约占全校总人数的30%-40%或更高,肺活量不达标者占7%-8%。在校8000多学生中,有10人左右患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每年约有7-8个肺结核学生到校医院就诊。每年的12月、1月是校医院医疗的高峰期,曾出现过一天有570-580个学生前来就诊。可见,体力也是大学生失业的影响因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没有良好的体质也会导致失业。
可见,大学生失业关键原因之一是因为自身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认可程度与期望程度。同时也由于我国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对自身的教育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其就业率。但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如果不被及时地投入利用或不被适时适当地利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降低或失去作用。有投资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等量的人力资本不一定能换来等量的资本收益,只有当你的技能符合买方需求,你的市场价值才会被认可。企业寻求的往往是最适合的人才,而未必是最好的人才。
 
二、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失业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于7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 “社会资本是某种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总量,这种资源是同某种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相联系的,这种制度化关系是相互熟识、认可或换句话说是群体成员的制度化关系。”对于科尔曼来说,社会资本解释的是群体的社会结构如何作为群体成员的资源来运作。
自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以来,学者们都倾向于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这里指的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影响社会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人或个体所拥有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二是网络成员中每个成员拥有的资源。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所拥有的就业信息资源越多,对就业越有利。下面我们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视为一种地位获得过程,探讨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失业关系。
1.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取向明显,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求职者与就业岗位匹配的功能。在我国大量的劳动力供给需求信息交流以及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过程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阶段,缺乏一定的公开性、规范性。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社会网络对于获取社会资源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的2000位公众的问卷调查中提出社会关系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壁垒。53%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能力与关系相比,后者对就业的影响更重要,而24%的毕业生表示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对全国14个省市5990个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工作落实的重要原因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二位。
以上调查中所说的“社会关系”不完全等同但属于我们所定义的社会资本,但只要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上述作用的“关系资源”就说明社会资本在起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对现实结果,社会资本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一,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代代延续,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扩展,因而转变人们在待人处世中对社会资本的依赖和信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大学生失业问题也是如此。其二,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劳动力市场制度尚不完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成为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的障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实现充分竞争。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给了社会资本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失业问题时决不能忽视社会资本的作用。
2.社会资本的规模与大学生失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92.8%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来获得就业信息的,只有极少数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就业信息。而我国大学生失业,与其获得就业信息少,就业机会少,不无关系。而大学生拥有的就业信息、机会的多少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规模小不无关系。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社会资本具有层次性,在家庭的范畴内就表现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等级之分,控制的“关系资源”不同,因而拥有不同存量和不同广度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走出校园之际,由于与外界交往少,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庭,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大学毕业生所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本的规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社会资本的规模。此外,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由于其学业比较忙,闲暇时间比较少,活动空间相对比较集中和狭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扩大自己的关系网络规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3.社会资本的质量与大学生失业
依据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来看,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是强关系,而弱关系则是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之间由于其年龄相仿,教育程度相同,职业身份相同,收入水平相当等特性,更符合强关系。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纽带,由此可获得的信息重复性高,所获得的就业信息面比较狭窄且缺乏实效性,缺乏广度和多样性,导致大学生积累的社会资本质量不高,从而导致其失业。而弱关系是群体之间的纽带,它提供的信息重复性低,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以获取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从而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他的假设里,弱关系更有价值。所以大学生间的强关系制约了他们的就业信息量和就业机会的获得。加之大学生未脱离校园这个大环境,他们所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网络成员多半是自己的同学,网络成员所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就业竞争,从而限制了他们相互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减少了就业机会,导致大学生失业。拥有社会资本多的人比拥有社会资本少的人能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且高质量的社会资本不仅可以减少工作搜寻成本,降低失业风险,而且可以提供可靠的经济后援。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是一个人的能力,而社会资本则是这种能力能否发挥出来的机会。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是个人决策,不考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会对这种决策的影响,也不考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会对人力资本的实现、发挥作用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资本犹如一个过滤器,只有具备一定社会资本者,才有机会使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加强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不仅有利于他们就业,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上来说,要学有专长,有自己突出的就业优势,抢占就业先机。同时要兼有社会科学和法律方面的常识,使自己由单纯型技术人才或结构单一的知识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使自己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素养,在求职过程中以真才实学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此外高校也应积极面向市场办学,坚信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市场对于专业设置的引导,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水平。据了解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即“订单式”教学模式。用人单位下“订单”,学校按需培养,在哈尔滨部分高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订单式”教学的计时仪器模块专业,目前连续两年就业率达到100%,并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针对性的培养将用人单位的需要与学生所长相结合,既避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二次培养的成本,又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同时减少了就业过程中因双方不适应产生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浪费。
2.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从技能上来说,其一,大学生自身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要有风险意识,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提高自己实际操纵能力和掌管大局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大学生要进一步增强涉外能力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将在求职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润滑剂的作用。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保证,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保质保量的专业实践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其二,高等院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技能的培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设置。其三,用人单位也应减少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培养技能和积累经验的机会,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现代社会中,仅凭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人力资本,以保质保量的人力资本,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自身人力资本,就是提升了就业的成功机率。
3.促进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在我国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成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当这些资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变得稀缺时,大学生可以通过两种社会联系摄取(access)。第一种社会联系是个人作为社会团体或组织的成员与这些团体和组织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联系,个人可以通过这种稳定的联系从社会团体和组织摄取稀缺资源。社团成员可以凭借其成员身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帮助的社会团体,如校友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来凭借成员身份获得更多社会资本,扩大就业信息来源,增强就业机会。第二种社会联系是人际社会网络。与社会成员关系不同,进入人际社会网络没有成员资格问题,无须任何正式的团体或组织仪式,它是由于人们之间的接触、交流、交往、交换等互动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曾在两篇重要的论文中分别阐述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如何通过社会网络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是如何经过社会网络而建立、巩固和发展的(Granovetter,1973,1985)。大学生要学会开发现有的“社会资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亲戚、同学、校友、老师,同乡,甚至同学的同学,同学的同乡等,通过不断扩大这些关系网络规模,所开发出的社会资本将是巨大的,而且会有很大一部分对就业是有帮助的。问题在于大学生平时是否注重交往的质量。如果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愿关心、帮助他人,有难处时别人自然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林南强调权力、财富、声望等社会资源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缺乏这些资源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而摄取(借用),而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工具性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要主动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是缺少“社会资本”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兼职、打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种机会,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是弥补自身社会资本单薄的重要途径。当然,并非走出去“社会资本”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值了。还应该有意识地去建立和积累,主动与社会上各层面的人才交朋友。同时,在选择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的单位时,也应该尽量与所学专业、就业方向相靠近。
 
参考文献:
[1]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肖洁:《高学历就业难的理性思考》,《大学与成才》2004年第4期。
[4]蒙莉:《解析高学历失业现象》,《社会》2005年第3期。
[5]张仲彬:《明天我们端什么饭碗:新版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美]舒尔茨(Schults,T.W.):《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8]信长星:《就业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Hans-Tore Hansen,Unemployment and Marital Dissolution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Oxford University Press,05-Apr-2005.
 
作者:许传新(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