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危害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对社会事物是非、善恶的认知主体评价。如每个人对自由、幸福、公平、正义等,在自己心中都有轻重主次的认知标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的认知系统。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举措。同理,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大致相同的行为方式。
人的价值观来自于世界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方法论。每个人从出生起,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潜意识总合暗示下逐渐积累成相同或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进而还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全社会的成员的行为方式。中国80年代后出生的独子新生代为代表的“80后”青少年群体,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来自多方长辈的宠爱,长辈们侧重物质给予,忽视精神教养的施爱方式的错位和父母包办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再加上学校教育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孩子从小远离生活,缺少参与真实生活的机会,因而就无法学到抵抗生活挫折的真本领。导致在现实面前很多孩子“输不起”。具体表现在青少年五大核心价值观缺失:(1)生命观教育缺失;(2)幸福观教育缺失;(3)仁爱观教育缺失;(4)义利观教育缺失;(5)公德观教育缺失。
 
一、生命观教育缺失导致青少年自杀和杀人事件频发
 
近年来,大、中、小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件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笔者访谈过的沈阳、鞍山、抚顺、阜新等市的优秀中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想到过自杀,越是重点学校的学生,问题越是严重。一些学生考试考不好,被老师和家长骂后,常常想到死,有些女学生还常在一起讨论自杀的方式。另外,从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还可以看到,大多数受害者都是杀人者的父母、同学、朋友,有些青少年杀完人后,还能正常上学,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没有恐惧感,没有罪恶感。
为什么杀人者如此冷漠?为什么自杀者如此无情?
无数人在思考中警醒,教育专家在大声疾呼。孩子心理脆弱,其根源是我们的成人教育理念的错误和教育行为的偏差。即老师和家长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双重缺失,直接导致80后学生生命观教育缺失: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也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孩子们每天都为考试分数展转于各种补课班和特长班,学生不愿意去去也得去,老师和家长的过分追求考试成绩,直接在青少年心里产生消极影响。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挖苦、讽刺,被家长呵斥、打骂,被同学蔑视和嘲弄,使青少年的幼小心理遭受到超越其承载力的尖刻语言的摧残,致使他们体验不到生命的喜悦和尊严。当一个人不能生存在自己的喜悦和尊严中时,他们就会仇视社会、仇视家人甚至自己,从而导致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肆意践踏。改革开放后,物质财富突然增长,国外暴力、色情文化大量渗入,使中国的主体文化(成人世界文化)遭受急聚冲击和振荡,功利、浮躁、抱怨、不公平等社会问题使家长和老师的心理承受力突破了健康心理临界点,进而使广大新生代(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少年出生后就接受畸形、功利和浮澡的成人潜意识文化影响,他们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心无归属、躁动不安。
另一个家庭教育现象是,孩子从诞生起,小皇帝的身份在每个家庭里逐渐养成,上学后,小皇帝身份破灭,繁重的作业、家长高期望值的累积,使每个学生活在万丈深渊中反抗无力,进而导致人格与心理的双重断裂。学校、社会对成绩的独尊和对文凭、金钱的崇拜,暴力动画片和游戏人生电影中江湖杀伐境头的不断灌输,以及情感电影中殉情者的执迷,使许多青少年从小就向往草莽英雄、杀人越货,少男少女怀春钟情,自杀逃避,成为时尚。这些新生代孩子从小家长呵护有加,一顺百顺,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潜意识中都存有对父母、爷奶指手划脚的训斥行为,养成唯我独尊、唯我是从的自我中心倾向,因而蔑视别人、冷漠他人、自私独害成为青少年骨子里的一种力量。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一旦生活不以其意志为转移,他们就会随意践踏生命,轻者离家出走,重者自杀、杀人,并且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的罪恶感和负疚心。真善美的道德教育与生命观的教育割裂开来,知识和做人分裂开来,这种“大而虚”的道德教育与各学科割裂开来,德育课成为德育老师的事,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误区。其实所有的教育都是做人的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任何一个学科必须在教育中实现的,因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任何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无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也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自杀毁灭的是一个家庭,杀人则是对多个家庭的摧残,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教育每一个学生从小真正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懂得任何人都无权践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任何生命都不是私产,是社会公产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必须为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要让每个生命个体懂得学业压力、人际问题、情感挫折同样是生命的风景线。真正的生命是小草伸展、水滴石穿,是蚂蚁撼树,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使命。生命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延续和演绎的,苦辣酸甜才是丰富人生的真谛。
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所压倒,人生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在失败中汲取营养,所以生命观教育是人格和心理统一、同一的教育,是每个生命必须实现的教育,是今天中国青少年急需培养的教育。
 
二、幸福观教育缺位导致部分青少年身心麻木
 
案例一:两岁他学会了一千多个字,四岁他掌握了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他跳到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十三年他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四年后,他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但是由于离开了母亲的照顾,他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他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
如今,21岁的魏永康已经回家一年了,尽管妈妈知道是自己的教育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永康和妈妈之间仍然矛盾不断,他甚至说他恨妈妈。
案例二:2004年10月21日,《辽沈晚报》第十版一个14岁男孩突然从自家六楼跳下轻生,摔成截瘫。
案例三:她,鞍山市某中学初三的学生,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六点半到学校,上课学习做题,每天晚上九点半放学,十点钟洗涮完毕后,开始做各科老师留下的作业,学生自己述说每天迷迷糊糊地上学,迷迷糊糊地回家,不知道一天都干了些啥,只是机械地一天又一天地生活。
想一想,每个孩子在上学前都梦想着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自由和幸福,然而当步入学校几个月或几年后,一个个童真、顽皮、快乐的孩子就变得木纳、偏激、麻木了。生命为什么存在?生命怎样存在?说到底,活着时有无穷的乐趣,即,追求幸福的快乐、与逃离痛苦的快乐的双重内趋力,是所有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理由和不竭源泉,然而,当今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杀人的行为频发,见诸报端,学富五车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恰恰是我们的教育脱离真实的生活,孩子在成长中、在学习中没有建立起真实的幸福观的必然结果,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远离亲人,一个个含辛养大的孩子,逃避社会责任,不敢面对真实的生活,是教育的功能和使命偏离教育的航向的必然结果。
繁重的作业,尖刻的语言,家长的、老师的高期望值,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在学校动辄被留、被打、被骂……无数次自尊心的挫伤乃至毁灭使孩子找不到生命的乐趣;每周仅有两天的假期也被老师和父母所期望的补习班安排的满满的,艺术课、舞蹈课、数学课、语文课的补习都残害着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自孩子懂事开始,幼小的心灵中涤荡着的声音就是:学习、成绩、名次、补课、过级……
这些让他们脑袋发达而又讨厌的东西都是老师和家长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需要追求、需要学习,但更需要自己的选择,更需要自由和宽松,更需要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然而今天的孩子幸福感的缺失,就必然造成活着不如死了好的企盼。
我还记得,我小的时候,伴随着初生的太阳去上学,那冉冉升起的红日曾给我无限遐想;也曾记得,踏着夕阳回家的感觉,晚霞的余辉映衬大地的壮观,那个时代,老师是宽容的,尽管大多人不是师范毕业的,那个时代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会面对层出不穷并漏洞百出的练习册,那个时代的物质是匮乏的,一件新衣服、一个文具盒,可以企盼几个月,这种来之不易而弥足珍贵的幸福感也会保留很长时间,弥漫在今天的生活中,仍感觉幸福无时不在。儿时的淘气,同学之间的玩耍,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令人惬意的。而今天的孩子们,太阳还没有出来就已经来到了学校,太阳下山后,不知何时回到家;白天被关在学校里背书做题,下课后走廓里又不许出声;操场乃旦丸之地,几千孩子在一起嬉戏转身都费劲,更无从说疯跑;放学时,父母接送;回家后,被锁定在写字台前,不准乱动;老师的作业、父母的作业、做不完的作业,完不成的理想,头悬梁锥刺骨的教诲使学习变得痛苦而无聊,如同监狱般的生活,没有幸福观也就没有活着的勇气和希望,就会变得冷漠麻木,再加上老师的体罚家长的打骂,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弱小的心灵都不堪学习之重和期望之重,因而会走向毁灭、自闭、自杀、乃至杀人。
是谁摧残了一个个花季少年,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想死,都不想犯罪,都想让父母自豪,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幸福。偏执、功利和虚荣,所有恶性事件的背后,都是家长和老师没有给孩子宽容的环境,没有让孩子建立起幸福观,当孩子的磨难——心灵和身体的痛苦超越了孩子承载能力时,孩子就会走向反面,因此关照青少年心灵的成长,建立真实的科学的幸福观,让各年龄段的痛与乐回归到各个孩子的每一天,才是今天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该努力实现的。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是享乐主义,也不是大人的感受,而是孩子的理解、选择、爱好和追求,即应该让每个孩子有生活的情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挫折的坚韧与困境突破的快乐,在能承载的挫折度内,每天去感受生活的新奇与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爱生活、爱自己、爱他所爱的人,和被他人所爱,让幸福感在生命中涤荡,让幸福观成为他人生支持的一种力量,则真善美的教育才会实现。
 
三、仁爱观教育缺乏使部分青少年变得让成人恐怖
  
据报导,2004年9月,广西铜川八名青少年,分乘两辆出租车,将受害人骗至陕西铜川附近一山沟里,逼其脱光衣服,随即有一人用脚将受害人踹倒在地,并用皮带对其一顿狂抽。此后,又用脚踩着受害人的头部,命令其他人轮流用皮带抽打。8人轮番打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受害人没了声音,才给他的朋友打电话,要求将其送到医院。受害人被送到医院,十个多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
依据公安机关提供的资料,现已确认包括受害人在内的涉案人员9人,多数为未成年的社会青年,其中的两人为今年七月毕业的初中生,另两人为当地在读初中学生。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是的,人性本无善恶,全在后天耳濡目染。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原本善良的、抑或是非善非恶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提升却成为反社会的恶人,何也?思考之余不禁要问:为恶者是真的想作恶吗?杀人者天生就喜欢暴力吗?马克思说:“人是环境的产物”。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可能是多元的,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今天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着实令人痛心:
部分政府官员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公检法人员执法犯法、作奸犯科者而逍遥法外;百姓受害而得不到及时的正义伸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家长和老师的是非观念,而又快速地渗透到青少年的价值体系当中,最终导致某些青少年的暴力犯罪。
社会媒体不负责任,为眼前利益和超级利润粗制滥造暴力影视作品;黄色书刊充斥市场;享乐主义、杀人越货行为、对金钱极度崇拜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司空见惯的生活谈资,这些精神鸦片,使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都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成人社会中家长和老教师间肆无忌惮的金钱关系和裙带关系,弱化了孩子对真、善、美的理解。错误地以为“爱”是有条件的,“仁”是有代价的,凡此等“仁爱”必须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功利价值观,也模糊了孩子对“仁爱”人格的正确理解。
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的倾向,造成孩子只关注成绩,放松修身和人格塑造。凡此畸形的社会教育环境,必然形成某些青少年中“好学生”自私、麻木,没有同情心,自我中心主义,瞧不起别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体谅父母,不懂得感恩;而“学习差”的学生则认为,自己连学习都学不好,所以一无是处,破罐子破摔,游走于学校周边的录像厅、游戏厅或网吧中,粗野霸道,无端滋事,再加上从小被老师和家长惩罚惯了,养成仇视社会、家长、老师的心理,凡事只考虑自己,对他人则缺乏爱心、同情心和信赖感。这其中一部分穷人家的孩子,存在仇富情结,所以就会用抢抢杀杀的渠道来宣泄心中的不平;而有钱家的孩子,则在家长错误的蛊惑下认为金钱至上、读书无用,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摆平,因而他们胡作非为,想尽一切办法搞钱,以为有钱就有恃无恐。
其实,凡此等令人痛心的教育事件的背后,是民族教育悲哀的写照:家长含辛茹苦,老师呕心沥血,孩子历尽煎熬,却没有成为各自期望的样子。家长灰心,孩子丧气,归根结底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没能适应孩子的心理需求所致,造成仁爱教育的缺失,使原本善良的孩子成为仇视社会的罪人。由于爱的无知和爱的错位,也由于老师、家长的功利和浮躁,使我们的付出换来的只能是孩子的暴力、仇视和无奈。
“仁者爱人”,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而改革开放后只追求“分数”的教育,成绩的教育,文凭证书的教育,淡化和淡忘了青少年“仁爱观”的教育培养。使“仁”这个包含慈爱、宽厚、尊严、操守的品德,乃至为信仰不惜杀身成仁的大丈夫人格不再完美崇高;同时“爱”,作为是恒久的坚韧与慈祥,是包容、尊重、关切和给予的美德被80后的孩子们淡忘了,读书人理性与感性中达及天下的博爱与独善其身的自爱的统一精神远离教育圣坛。所以说,让青少年学会关注自己、关注他人、承担责任和使命,这是青少年“仁爱观”培养的最重要的课程。
今天,我们把人格教育和各门具体科学分裂开来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也是极为错误的。因为,一个缺少人文素养的人格教育活动,是畸形的教育活动;一个不能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行为是残缺而失败的教育举措;一个离开了“仁爱”而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教育,是培养恐怖分子的教育;一个离开真实生活而在象牙塔内从事的教育是培养懦弱者和自杀者的摇篮。
 
四、义利观教育缺失让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不明事理
 
案例一:2003年,沈阳某中学,高二女学生与校外男青年发生冲突,该女生回校后,跟同学男友哭诉,男友义愤填膺。携两名“好哥们”前往复仇,三男一女四名学生到校外寻找滋事男青年,找到后,将其痛打一顿,扬长而去,打人者走出200多米后,觉得还不够解气,又返回再施拳脚,打完后仍不甘心,从被打者身上搜出100元钱,离开,结果被打者报案,四名高中学生以抢劫罪被抓。
案例二:本人一个晚上接了两个求助电话,其一为学生母亲谈自己上高中的儿子平时要啥给啥,却还偷母亲的钱,每次被发现教育后,都说改,结果还继续偷妈妈的钱……另一个电话是某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打来的,她说,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女学生,长的大气漂亮,学习又好,但却有偷别人钱的毛病,问怎样帮助改造这样学生……
说句实话,今天中国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着实让家长、老师和每个教育工作者忧心和恐慌,因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孩子们,物质财富相对充盈,衣食无忧,再加上这一代孩子的父母教育偏失、畸形的爱,使被抱大、惯大的孩子们也成为私欲膨胀没有尽头的一批青少年。每个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全家的财物中心就以孩子为重点,吃啥买啥、穿啥买啥、学啥买啥,这种没有尽头的欲望满足行为,在孩子心中形成错误的“贪欲”潜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的私欲也会随之膨胀。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和劳动财富观,导致孩子崇尚金钱而又不珍惜金钱,喜欢金钱而又不知道如何正确获得金钱,因而,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父母给予的金钱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时,出现偷、抢的行为,这正是中国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和身体而忽略了人格培养的恶果。
第一个案例,昭示着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缺少正确的义气和正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案例二则反映出许多孩子好逸恶劳的恶习,贪小便宜、爱金钱不择手段,直接反映了中国当今教育中过重地重视成绩而忽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格培养偏失,其背后是青少年“义利观”缺失的直接反映。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代孩子,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拿学习做借口,不参加劳动,更不懂得勤劳、节俭、正义、善良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格,而把物质享受、好吃懒做作为生活的信条,为实现私欲而不择手段的偷、抢、骗,已成为某些孩子的本能,从咨询案例中看,中小学生偷父母钱、偷同学钱的恶习,已不在少数;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逃学、流窜校园周边,敲诈勤索弱势同学案件也不断发生,这都与老师、家长只强调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劳动价值观培养有关。
当然,社会转型时一些不正常富裕现象的存在,家长和老师日常言谈举止中对社会富裕阶层的评判,也对孩子财富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比如,成人经常谈论某某厂长、县长、市长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某某人坑蒙拐骗发家致富,进而就形成钱财的取得都是不义之财的价值观,许多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形成了“非法”是获取富裕捷径的财富观。凡此错误的、扭曲的、成人的偏激世界观,都直接影响了孩子们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建立。
古今中外的成功教育都认为:劳动是光荣的,节俭是人类美德,所有财富的获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财富才是干净的、正义的、善良的、值得称道和效仿的。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小人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固穷”的大丈夫气节是妇孺皆知的人伦道德,更是文人墨客坚守的品格。然而,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功利和浮躁,大多民众的抱怨和自私,早已让中华民族高贵的劳动价值观荡然无存,尤其是某些教师不择手段的补课赚钱,某些教师言谈举止愤世嫉俗的抱怨,以及散布不负责任的谣言都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正如案例一样,“利”的扭曲与“义”的缺乏是密切相关的,何为正义?何为义气?当今的青少年没有很明确的价值认同,许多孩子错误的以为“义”就是哥们义气,“义”就是为朋友两胁插刀,“义”就是不出卖哥们,结果就会出现去帮哥们打架泄愤而集体犯罪;就会出现宁夏九少年把一名同学活埋而守口如瓶,九个孩子还能正常上学的怪现象。这是多么可悲的行为!这是多么可耻的行径!孩子们却混然不知。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不是教育者的悲哀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义。这些中国五千年来最优秀的“义”在我们的学校里难以寻觅了,尽管课文中还在学习这些句子。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大义”是一个人对民族、国家负责的意识,我们姑且不谈,那么“人伦小义”是否还有呢?敢于向坏人坏事做斗争,敢于讲真话实话,敢于向老师的错误指正,这些最简单的、最朴素的“义”也几乎消失殆尽。每个老师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神,孩子不敢指出老师的错误,这简直是民族的悲哀。只讲“成绩”不讲“正义”,已成为国人某些教师心目中的铁杆定律。
哥们义气,本也没错,它是维系人伦道德秩序的重要品德之一,然而,本文开头四个青少年的行为是对哥们义气的曲解。真正的“哥们”不会帮助哥们去打架而一起犯罪;真正的“哥们”是在哥们去犯罪时你应该给哥们出好的主意帮他有理有据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推波助澜,集体犯罪。从日常生活中频频发生的青少年群体打架事件中,从某些青少年金钱获取的方式的错误中,我们遗憾地感觉到,中国青少年“义利观”教育已经病入膏肓。
教育要实现什么?教育要怎样实现?这已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延续中不应该赘述的问题,今天拿来谈似乎有点大惊小怪之嫌,然而这是中国教育的现实和现状,中国教育从老师到学生都没能“明理”这是事实!
 
五、公德观教育书本化导致公德虚无
 
情景一:晚上十点钟左右,几个喝醉酒的少年在大街上闲逛,其中一少年欲打电话,走到电话亭旁,拿起电话使劲拍打,边拍边骂,然后插入电话卡后拨号,电话占线,把电话猛地一摔掉了下来,又很气愤地打了几下公用电话亭,拿出电话卡骂骂咧咧地走出电话亭,电话在半空中挂着,发出嘟嘟地忙音……
情景二:走进大学教学楼男生的公共厕所,发现被冲洗过的便池几乎没有,大多都是污物当道,即使没有大便当道,也是小便赫然。何也?
中国的学生从上学开始就在学习思想品德课,到了大学仍在学习、仍在讲授,那么为何许多孩子心中没有公德意识,缺少人文道德素质,缺少责任意识呢?
其实回顾几十年的国内教育,教育者十分辛苦,受教育者倍加艰辛,然而教育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书本化、理想化、完人化的倾向太强,使所学的知识、道德严重脱离真实的现实生活,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是在为教育而教育;为考试而教育;为文凭而教育;结果必然会出现所学的与学生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虚妄的道德不能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在道德教育中,家长老师说教过多,成人的举止行为与教育学生时要求的内容相脱节、相断裂,最终导致学生对成人世界道德缺少认同感。比如许多学生从上学起就看到老师收受钱财、非法补课、弄虚作假、缺少公平和公正,尤其是老师尖酸刻薄的语言,造成孩子怀疑老师所讲的真诚和善良,错误的以为大人都在撒谎,都在骗小孩子,严格地说,这些“缺大德”的老师必然教出“大缺德”的学生。正是成人世界中道德公德的缺失,把许多学生引入伪知识、伪道德的境地。
思考之余,我们应该警醒,教育作为文明传承的最好手段,对文明传承的方式是精神的感召,是对人类道德信仰的终极关怀,是公民社会秩序性与责任感培养的最佳途径。然而,每个人信仰的种子都需要优良环境的土壤及和风细雨的细心浇灌,青少年作为社会亚文化群体需要社会主体成人文化环境的优化才能得以优化,所以,老师、家长和社会中每个成人都应该懂得“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个孩子都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其成长都应在清洁的文化环境下,在真、善、美的无污染的绿色空间中才会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每个成人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去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道德环境,让每个孩子感觉或模仿到社会主体文化的和谐与文明,即每个青少年公德的培养,只有在其生活的吃、喝、拉、撒、睡过程中学到的秩序和文明才是社会公德观所需要的秩序。
而今天书本上、学校里大而全的“完人教育”、“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虚伪道德灌输,只能成为青少年学生怀疑成人道德的借口。公德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真实化、全民化才是提高青少年乃至全社会公德水平的最好方法。
这里需要再提一笔的是,遵守公共道德、学习雷锋、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是孩子阶段的事,老师家长尤其是政府领导干部更应该,而且是首先必须遵守的。恰恰在近年来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更多的是学生向老师问好,缺少老师向学生问好;更多的是学生为仪式而学雷锋;更多的是学生向老师承认错误,而缺少老师向学生承认错误;更多的是学生必须尊敬老师,而没有约束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如此单边的教育只能培养无数虚伪道德的公民。
公德是社会文明和秩序的基础,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是成人主体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向青少年亚文化渗透的主体部分,一个民族如果公德观教育断裂或缺失,则这个民族就很难走向文明和秩序。加强青少年公德意识的培养,全民族应该一起努力。
众所周知,在同一个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80后的青少年五大核心价值观的集体缺失现象将对民族的振兴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如何把核心价值观的教养活动在青少年的培养中科学化、实用化、实战化是全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孙浩哲(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7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