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发表日期:2008-03-17作者:编辑:system出处: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是一个“物质日渐丰富,精神日渐匮乏”的时代,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无疑是医治种种社会精神弊病的一管强心剂,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这是知礼节、明荣辱以足衣食、实仓廪的道理。荣辱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珍宝。“八荣八耻”提出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一、现行集体主义教育中的缺失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一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三是促进集体和个人的不断完善。集体主义是人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操,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为培育市场意识、破除传统的思想禁锢是必须的,但在这同时,社会的教育环境过分强化了个体行为的作用,淡化了以集体利益为原则的价值观,由此也扼杀了部分青少年关心他人的集体观念。集体主义教育的淡化及教育方式的僵化,使青少年中的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现象滋长,影响到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集体主义”这一概念也许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任何一个集体都是由诸多个体结合成的整体的,那么,在人类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集体,即集体是一个不断变迁、不断发生新旧代替的过程,这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紧密结合和相互宽容而组合而成的,没有一成不变的集体,没有永恒存在的集体;现代社会,集体概念的发展越来越丰富,这种发展与丰富是同人际关系的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每一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有了旁人的关爱,我们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有了老师们的启蒙,我们才能找到了人生的航标;有了同志的帮助,我们懂得了友情的珍贵。我们要建立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规范体系,引导广大青少年在遵守其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其核心就是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团结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互助的合力是无比巨大的,雷锋同志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种“温暖”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相互关心、相互关怀,这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怀。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一部宏大的综合性社会工程,所以,我们惟有万众一心、团结互助,创建伟大的集体主义,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我们提倡团结互助,就是要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集体观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目标体系是:向青少年灌输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集体主义时,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统一。引导青少年,使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要从国家整体考虑、从长远考虑,在国家这个大集体的不断进步中获得每个人的最大成就,使其自身价值和长远利益在集体主义中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而在这一集体主义的教育目标体系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现代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当代的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那么,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没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原则,没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交往方式,那么怎么能够融洽地溶入到为之生活的集体中?怎么能够理解集体主义的精髓?怎么能够明确集体主义对自我人生发展的重要?如果当代的青少年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都无法搞好,那要求他们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又从何谈起?
所以说,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好坏影响着集体主义教育的完善,如何教育好现代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方式,是我们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关键。而如今,我们的集体主义教育就缺失这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当代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现状描述
 
当代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一代。自1979年,中国政府出台独生子女政策到现在,已经有25个春秋,迄今产生了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并且第二代独生子女群体也正在逐步产生。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细胞从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演变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结构(四个老人,父母和一个孩子)的典型小家庭模式。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的产生对其的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与上几代青少年成长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模式,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入社会各阶层,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形式影响着社会群体的发展。且在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和深刻的变化,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使这一代人一出生就拥有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优越得多的生存环境,这一切都给当代的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他们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经济和社会正在走向复苏的年代,他们的父辈刚从物资的极度匮乏和文化的极度荒漠中走出,从而造就了他们终生的痛苦与遗憾。因此,当他们一出生,父母亲的一种补偿心理就无形中释放在他们的身上,这种补偿无论是物质还是知识都是慷慨和迫切,是父母们在蹉跎岁月之后一种强烈的心理弥补的需要。这就注定了他们在成为“小皇帝”、“小太阳”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父辈未了的心愿和未实现的梦想。当他们读书求学的时候,中国经历了思想的混乱——在传统文化被破坏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基础上的价值和道德的重建;经济起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们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时又被要求为国家、家庭、个人学习拼搏;他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时候又要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他们在接受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又要面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当代青少年因为大都是“独苗”,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出于“独苗难栽”的心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度娇宠、无限满足也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也被当成顺理成章。“要天上星星,给你摘;要水中月亮,给你捞”,这样的故事也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周围。于是在许多家庭,就有了对独生子女物质上的无限满足和有效教育的严重缺乏,就有了南辕北辙的教育效果,也有了迁就和放纵的教育行为。家长们的过度的宠爱使得多数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而无视他人的存在,一切“我是老大”“我说了算”,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对集体主义更是茫然不知。
这一代青少年是在看着日本卡通、美国动画,喝着可乐、啃着汉堡包,欣赏美国大片、听着摇滚音乐,打着网络游戏、用着QQ聊天中长大的。他们面对的是比父辈更加宽广的世界,吸取着比父辈更加丰富的营养,学习比父辈更加广泛的知识,享受着比父辈更加优越的条件。一般说来,这一代青少年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责任心、好高骛远、没有目标;缺乏爱心、偏激自私;娇气任性、以我独尊;心高气盛、目中无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缺乏合作精神等等都在这一代人身上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如近年来在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月光族”(每月收入全部花光)、“啃老族”(高学历不工作,仍然依靠上一代养)、“寄生族”(成年后跟父母同住,衣食料理由父母照顾),以及“丁克族”(不生养下一代)、甚至“丁狗族”(夫妻以养狗代替养小孩)等等奇特的青少年族群,都是或多或少体现了人格方面的欠缺。当代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缺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好协作”、“不尊重他人”。现代青少年从小到大,在家中都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承受着几代人的百般宠爱,他们大都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表现强烈。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不服气他人、不尊重工作伙伴和协作对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从而给工作造成损失。他们的人际交往上习惯于一种实用、功利、互相交换的“平面交际”。由于受工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似乎不再珍惜天长地久的友谊,而是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临时关系。
(2)“动手能力差”、“自理能力弱”。“第一代”独生子女虽已成年,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他们依然习惯上一代的照顾;家长们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发育不足”,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应对实际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不足和欠缺。
(3)“自以为是”、“缺乏责任感”。他们因为在百般呵护中长大,觉得人家帮他们做事情是应该的,所有得到的东西也是应该的。由于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在工作和学习中就出现了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不能够去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善待他人,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据有关报导,一位已经工作了三年的青年谈到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时说:“我觉得自己有点‘自我中心主义’吧,虽然公司里一直很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但我工作时一般还是只考虑自己,自己怎么想就会怎么做,不太会照顾别人的想法。我想这是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吧,在家里通常是爸妈想到我,而我很少为他们着想。”
(4)“自控能力弱”、“心理承受力低” 。现代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父辈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或多或少都会传递给他们,他们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和对工作想象过于单纯等,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感,他们是捧在手心长大,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别人批评和指正,不能正确、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打击和挫折。
 
三、团结互助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团结互助精神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团结互助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成为凝聚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精华的灵魂,贯穿于传统文化的各个具体方面。
中国传统思想推崇整体观念,强调“群体本位”。儒家文化的伦理重整体、轻个人,社会的整合主要依赖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权威来实现。人之所以能生存、能抵御天灾人祸,在于“能群”,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着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原则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是坚持张扬个性与崇尚集体主义的统一。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
以此为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否定和批判“一己私利”,肯定和赞扬“天下之利”,也即为国家、民族“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思想,而视为一己之私利而置天下之利于不顾的人为“贼臣”、“贼民”和“小人”。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在遇到困难时,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显得更加重要和宝贵。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人性的解放,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为调动人们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强调个人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和义务,结果有的人对社会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调动出来,反倒把物欲和情欲调动起来了。十四世纪以后的欧洲,针对中世纪封建社会一千年的封建专制提出了人性的解放,用人性否定神性、用人道否定神道,结果解放得过头了,西方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至于现代的西方伦理学家也不得不说: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癌症或伤疤。
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要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借助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并不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而那些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好逸恶劳、违法乱纪的人破坏了自身存在的人际生态,从而也就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并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
团结互助”既有爱国主义的价值内容,又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有序、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的基本条件。推崇整体观念、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公私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人们“以公灭私”、“大公无私”;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义”,要求人们“以义为上”。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在强调重视个人利益和欲望,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重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提倡一切以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发展为重,识大局、顾整体,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由此推及,提倡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而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是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团结友爱是形成最早、普及最广、流传最久的美德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品质和要求。是对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也是对人道主义人际关系的概括.实质上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大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讲究邻里团结,注重和衷共济,相互之间应该多关爱和帮助,融洽而友好,团结而祥和。树立和坚持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现实生活中调节人际关系、约束和规范违背社会公共道德的个体行为会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团结就是力量,互助产生和谐;损人利己则伤害他人,破坏社会安定。
 
四、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团结是全面全员全方位的问题,事关你我,事关国家,事关大局,事关前途和发展,事关每一个人的命运和荣辱。搞好团结,人人有份,人人有利,人人有责,而且必须从互助做起。光讲团结,不讲互助,搞不好真正的团结;不讲互助,缺少互助,不能互助,就没有团结可言。团结是力量,团结是目标,团结是方向,互助是基础,互助是前提,互助是动力。我们的青少年进入社会后,由于生活环境、社交圈的改变,使得不少青少年在人际关系处理中遇到诸多的问题,有的往往因一些小事出现隔阂,产生摩擦。
团结互助”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又是青少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当今社会既有激烈的竞争,又具有很强的协作性,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培养与人相处的爱心和宽容,加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当代青少年构建积极豁达、大度友善的良好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个人在集体的客观位置,调适自己的个性,建立或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个人的良好生活氛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是主客体的统一,同时也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每个人都要以别人的存在为条件,同时,每个人自身又是别人存在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整个国家集体中考虑,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行事,才会使整个国家集体处于低成本而又高效率的运转状态,其中每个人的利益从长期来看也才能达到最大化。这就好比一条参加旷日持久竞赛的龙舟,其上的每一个人都要努力,而且方向和步调要高度一致,它才可能发挥出其最高水平,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右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自我评价要恰当。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他们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
(2)交往需要懂技巧。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失去了集体合作的机会。人际关系建立在青年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交往困难,就不可能融合到集体之中。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正确人际交往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
(3)肯定对方真诚对人。有这样一句俗语:“如果你想采蜜,就别打翻蜂窝”,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只有在自尊心满足的情况下,一个人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所以,在交往中要注意接纳对方,尊重对方、理解对方、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还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用心、耐心、虚心,善于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带上你的微笑,带着真心、诚心、善心、爱心、关心、平常心、等积极心态与人交往,你会感觉到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你要明白,只有你信任别人,别人才会信任你。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不足应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4)克制情绪尊重他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通常,应该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但克制应有理、有利、有节。要注意给他人说话的机会,创造相互沟通,宽松和谐、平等、真诚的良好氛围,有时可以戏剧性地表现你的想法,指出对方的错误时应委婉,给别人留面子。要培养宽容谦让意识。待人要谦让、宽容,这是一种美德。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互相宽容和谅解。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懂得欣赏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明白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因而不能强求。
这样,我们的每一个人也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获得最大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团结互助、集体主义对于当今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而言,不仅不过时,而且更应成为每个人的必然选择。我们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着重教育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将团结互助注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这无疑会在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的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汪茵(浙江省团校)
注:该文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奖。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办公室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