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创新发展启示录

发表日期:2010-10-20作者:作者:张华编辑:system出处:

 

一、研究背景:我国青年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青年和青年组织的概念出现的非常晚。传统社会儿童向成人过渡只需要一个简单的仪式,从扶得稳犁、拉得开弓开始,少年便一步跨进成人社会,踏上如牛负重的人生旅程。近代大工业对训练有素的劳动者的大量需求,客观上要求新生代在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之前必须经过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的时期,处于由儿童少年向成人过渡阶段的特殊年龄群体——现代意义上青年和青年组织由此产生。

在影响青年成长的两类社会群体中,初级社会群体主要包括家庭和伙伴,次级社会群体则囊括了社会三大部门中所有的社会组织。不同的社会群体与青年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分野:比如,青年与初级社会群体中家庭的关系是被血缘纽带固定的、受法律保护的、通常情况下终身不变、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解除的血亲关系;青年与次级社会群体中的学校、经济组织、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互相依存的刚性制约关系;但包括我国最大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在内,青年组织与青年的关系却是双向选择、弹性制约和不确定的。在现代社会组织对青年的多重覆盖中,青年组织只是青年寻求归属的可能选择而并非必须选择。

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多元化,使我国青年群体分化不断加速,青年组织也从单一走向多元。计划经济体制下共青团组织“一统天下”的局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各样的青年社团和青年自组织蓬勃发展。广东青年社团(自组织)联盟网站2009930信息显示联盟成员251个(广东省青年社团<自组织>网站www.gdaun.org)。 2007年底,来自全团大调研的数据显示,全国青年自组织大约80万个,相对稳定的成员估计3000万人,参加过自组织活动的青年超过1亿人(郗杰英主编:《当代中国青年权益状况研究报告》,研究出版社20093月版,第127页)。尽管许多青年自组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些甚至来也有影、去也无踪,但他们对青年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共青团对青年的影响在许多领域相对弱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08年,共青团山东省委进行的团情调查中,1315名接受问卷调查的两新组织青年自报近年来参加党团活动比较多的占41.5%50.1%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了与学习培训相关的组织、兴趣社团、网络社群,5.3%的对组织团体活动不感兴趣,近60%的两新组织青年事实上未在党团组织覆盖之下(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共青团组织状况研究报告》,第331页)。鉴于能够配合调查的青年本身就属于对团体活动比较关注的部分,两新组织青年41.5%参加党团活动的比例应当是比较乐观的推论。在国有企业,由于面向社会大规模招工减少,国企青年大龄化问题突出,青年对共青团活动兴趣明显下降。在涉及山东五家大型国有企业青工调查中,48.97%青年表示对共产党感兴趣,34%青年对各种业务、友谊、兴趣社团感兴趣,只有9.79%的青年表示对共青团组织感兴趣(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共青团组织状况研究报告》,第283页)。业缘、趣缘、情缘、地缘已经成为连接青年的主要纽带。

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正式与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发展同样面临诸多的挑战。团十六大报告从广泛联系有效覆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年思想、服务青年能力、维权工作、运用网络创新工作方式、团干部作风和队伍建设六个方面概括了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青年自组织则面临结构松散、地位边缘、受核心人物变动影响大、缺少体制机制保障和对成员的必要约束,聚散无常,其兴也勃、其衰也速的尴尬。

为了探索社会急剧变革、青年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时代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2009年夏,笔者综合运用资料法、访谈法、座谈会法,在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单位胜利油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现场调查。选择胜利油田作为个案样本的充足理由:一是胜利油田作为长期“办社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在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经历的阵痛、遭遇的困难和问题、青年工作面临挑战的复杂性具有普遍意义。二是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在两种体制下两度辉煌的发展史,从“计划”向“市场”的华丽转身,使笔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胜利共青团应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诸多挑战,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深刻变化,积极探索与企业荣辱与共、与青年水乳交融、与其他青年组织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新思路的创新实践,以及企业领导关于胜利共青团组织发挥了“党委靠得住、企业离不开、群众信得过”的“支柱作用”的高度评价,使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在成长与消亡之间,所有的青年组织都有机会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二、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两种体制下的两度辉煌的个案报告

1.会战体制下胜利共青团的昨日辉煌

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是资源丰富、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从1964125国家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到19898月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油田在长达25年的岁月里一直坚持着中国计划经济特色的“会战体制”。员工队伍从最初来自大庆、玉门、青海、四川、北京的一万多人的会战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形成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我国又一场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胜利油田广大职工艰苦创业,速战速捷,1978年原油产量上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特别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孤东、滨海开发建设会战,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1984年突破2000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1991年达到3355.19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并在3000万吨水平上保持稳产至1995年。在长达25年的会战体制下,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与全国大型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一起,共同创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共青团工作的昨日辉煌。

19641月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开始,随着大批团员青年随各路石油大军云集东营,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总指挥部建立了团工委。“文革”期间最混乱的年代,油田团的工作一度瘫痪。1970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团建团工作的通知》精神,油田共青团组织经过一年多的整团建团得到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油田共青团工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在全油田普遍展开。20世纪80年代,油田团委先后组织千余支青年突击队、数万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孤东、滨海、滨纯、草桥、渤南、临南等大型会战。广大团员青年斗风沙海浪,战严寒酷暑,攻坚啃硬,勇挑重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突击任务,涌现出了以“共和国重点建设青年功臣”范承武、“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王广书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典型,创出了一大批优质青年工程。20世纪90年代,针对油田向复杂的地质环境要高产稳产、向高科技要高产稳产的发展课题,油田团委在青工中广泛开展“双岗双提高”、“六个一”竞赛、“争当青年科技先锋”等活动,与劳资处、工会、教育培训处等部门连续举办了九届工人技术比赛,为油田发展造就了大批青年科技英才。共青团和突击队的旗帜一起飞扬的艰苦卓绝的会战岁月,是胜利人心中永远鲜活的画卷和不老的青春之歌。

2.市场经济条件下胜利共青团的今日辉煌

会战体制结束以后,面对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胜利共青团积极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从油田实际出发,通过制定标准、建立考评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深化“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为提高青工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19954月,团中央和中石油总公司联合在胜利油田召开了全国石油系统“推广先进操作法、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现场会。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三公司32307队“滚筒式自动甩钻杆操作法”、泵公司电机车间“刘萍下线法”和现河采油6队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经验被推向全国。与此同时,“五小”竞赛、“双增双节”、修旧利废等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1998年,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被团中央、国家计委、科委、科协联合授予“全国‘五小’活动先进单位”。1998年全局上报“五小”成果520项,有20项获一等奖,50项获二等奖,80项获三等奖。2002年,全局由青年领衔的重大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成果立项达60多项,取得局级优秀“五小”成果300多项。2003年油田青工共完成“五小”成果3000多项,降成本增效益总值780多万元。在全油田取得的6530项各类科研成果、10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35项省部级奖励、1469件专利中,青年科技创新活动功不可没。2004年以来,油田各级团组织坚持“系统思考,战略规划.目标管理.文化制胜”的工作方针,立足油田老区稳产打造青年科技示范园,初步实现了人才、管理和技术的多元对接;围绕西部新区勘探深入推进“三争联动”活动,在打响青年文明号品牌的同时促进市场份额的扩展;举办外国语大赛和“胜利青年论坛”——博士后专题报告会,挖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外向型、复合型青年人才;召开了油田历史上首次青年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了青年人才五项培养计划,发起设立了“青年人才开发基金”,建立了青年职业指导中心,为油田青年人才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力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举办了以青工网上技能大赛、技能对抗赛和创新创效成果大赛为主要内容的“青工技能月”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青工的技能水平;通过团支部+团青小组的组织形式,把超龄离团的老团员和35岁以下的青年继续凝聚在共青团的旗帜下;针对协解职工、困难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精心策划的“阳光工程”;针对青年恋爱婚姻诉求开展的“青春有约”、“青春同禧”等活动,为油田改革发展和稳定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氛围。近五年来,胜利油田共青团系统共获得43个集体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174个集体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刘汝山、国梁等20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国家级个人荣誉称号,179人获得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油田团委连续8年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并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本段内数据来自胜利油田团委历年统计资料),胜利共青团成就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日辉煌。

 

三、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1.立足市场“观”企业,立足企业“观”共青团,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准确定位团组织的工作目标

“从战略的高度去发现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问题,用求实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是胜利共青团诸多的“经典语录”之一。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相当于政府的“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相当于带领职工完成刚性指标的车间主任不同,市场经济把国有企业第一次推向了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生死抉择、发展挑战颠覆了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超稳定状态,在改革的阵痛中,企业开始“重估”所有内部机构的“价值”,并根据其价值量决定取舍。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胜利共青团率先跳出“就团论团”的窠臼,自觉进行了对自身的“价值重估”,盘活了自身的资源价值。

首先,胜利共青团从市场角度“观”企业,认真研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周期”,发现企业只有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生存下来,才能有机会做大做强、发展自己,最终实现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从市场角度观企业,他们归纳出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生存而挣扎阶段,为发展而扩张阶段、为长期存续追求可持续发展阶段。这既是企业适应市场的不同表现形态,也反映了企业自身成长的内在规律。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胜利共青团寻找自己在企业坐标图上的准确位置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其次,胜利共青团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观”自身,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作为既有自己垂直的组织体系、特定的组织成员,又紧紧依附于企业而生存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必须在服务企业发展目标和服务青年多元需求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一个刚好能被企业和青年同时接受、认可又能产生正向效益的作用点。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其内部机构的要求是不同的,企业团组织必须全面了解自己的企业所出的发展阶段,积极主动地探索“我”怎样为该发展阶段的企业创造价值,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企业为“我”的存在提供保障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胜利共青团明确提出,企业的生存发展水平是企业团组织发展刚性制约因素,企业团组织不可能脱离了企业的发展去创造组织价值。但是,企业团组织却完全可以顺应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胜利共青团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准确定位企业团组织的阶段目标和具体职能。他们的策略是:企业处于为生存挣扎阶段,团组织应不遗余力地服务与企业生存目标,把青年人才培养、生产突击活动、攻坚克难项目、青年思想工作作为工作重心,努力提升团组织服务企业的能力,并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展示自身的价值;企业处于发展扩张阶段,团组织应坚持服务企业与服务青年并重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积极引领青年为企业发展作贡献,一方面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改善青年生存与发展条件,提升服务青年的能力,使青年正当合理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并体验到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耦合”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参加团组织活动,推动企业进步;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管理更加科学有序、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资源开发和资金投入产出步入良性循环,团组织应当追求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青年多元需求的和谐统一,通过搭建发展平台、构筑服务平台、建设文化平台、完善制度化设计,实现企业成功和青年成长的双赢目标。

2.深度切入企业发展,开发资源创造价值,使共青团组织成为企业资源运营中“不可替代的要素”

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合理目标。大到企业宏观发展战略的抉择,小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益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始终掌控企业资源运营的方向。团组织只有深度切入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稳定与发展的核心业务、关键业务中去,才能证明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胜利共青团的深度切入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深度切入原油勘探与开发的核心业务,发挥“生力军”作用。“哪里有油哪里就有共青团”,“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青年突击队”,胜利共青团不仅用钢筋水泥把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凝固为一种标志,更用实际行动在胜利人心中为团组织凝聚了一座丰碑。胜利油田被称为我国“石油地质大观园”,“一个盘子摔碎了再踢上一脚”是对胜利油田山东勘探区块油层分布情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油田团委牢牢把握国家“稳定东部”能源战略对胜利油田科学高效开发的要求,集中力量开展“青年科技示范园”创建活动,紧紧围绕胜利油田老区原油稳产难度大、滩海油区开发难度大、低渗透油藏采出难度大等新时期影响油田生产建设的现实难题,在基层采油队相继建成了飞雁滩、大芦湖等7个“青年科技示范园”。通过示范园与科研院所的“科技联姻”,联合开展油井治漏等科技项目攻关,推广应用微生物采油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加强青工对承包单井、井组的综合管理,培养青年红旗长寿井和稳升井组,使“科技兴油”成为广大青工的自觉行动,推动基层生产单元油井免修周期、抽油井机采效率等生产指标得到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7个“青年科技示范园”共培养青年红旗长寿井213口,产生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17项,所管辖的油井免修期平均由2004年创建初的367天增加到2008年的415天,节省油井作业等费用670多万元,总计增产原油80多万吨,创造经济收益3900多万元。“青年科技示范园”创建工作被油田党委正式纳入了企业基层建设目标评价体系,成为共青团服务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油田老区稳产增产、高效开发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安全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总体要求,油田团委深入推进“青年绿色生产行动”,积极建设安全管理规范、节能工艺先进、环境清洁和谐的“青年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深度切入油气资源风险勘探项目和外部市场开拓工作,不断加大在国际市场、西部、川东北、冀东创建省部级、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力度,在外部市场树立起文明诚信、管理卓越、具有胜利特色的青年文明号群体形象,共青团在促进企业安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市场拓展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显现。团组织在企业核心业务拓展中发挥了“突击队”“生力军”的作用。

其次,深度切入促进企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业务,发挥“稳压器”作用。针对国企改革、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的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特困户、遗属户和贫困家庭等影响企业内部和谐稳定的因素,近年来,胜利共青团急党政领导之所急,办困难群众之所需,开发利用团组织可以整合的一切资源,打造了以“阳光助学”、“阳光热线”、“阳光家教”、“阳光导航”等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品牌,不断加大对油田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特困户、遗属户和贫困家庭子女的帮扶力度。通过设立油田青少年阳光发展基金,募集助学资金327万余元,救助油田贫困生2724人次,争取“炎黄人寿”等社会保险机构为油田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和中老年群体赠送人身意外伤害保险2万多份。通过开展“阳光导航创业行动”,培训协议解除劳务合同的职工群体中具有自主创业愿望的人员110名,扶持创业项目27个,培养选树了“中国最具创业潜能青年奖”获得者姜卫杰等一批青年创业典型,协调青年创业先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与140多名待业子女、协解青工达成用工意向,帮助19名协解人员和协解人员子女实现了再就业。与此同时,油田团委坚持开展以“三下基层”、“四进社区”、“情暖家庭”、“社区大舞台、亲情大联欢”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通过便民服务、法制宣传、送医送药、扶贫济困、文艺演出、家庭游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共建和谐油田,共享美好生活”,为油田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团组织在油田深化改革、维护和谐稳定中积极发挥了“稳压器”的作用。

再次,深度切入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发挥人才“孵化器”作用。人才是企业发展依靠的第一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近年来,胜利共青团紧紧围绕油田“走出去”战略和“人才兴企”战略,瞄准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需求,联合组织、劳资、培训、科技、海外工程管理中心等多家部门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推广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扎实开展以青工网上技能拉力赛、青工油水井动态分析比赛、油井工况分析比赛、“十佳青年技术工人”评选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工技能月”活动和以青年科技人员创新创效成果大赛、AUTOCAD制图大赛、创新素质精英挑战赛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科技周”活动,举办博士后专题报告会、外国语大赛、英语拉力赛、“青年工程师百里油区行”“百人培养计划”等活动,引导和促进油田青年人才健康、快速成长,在油田广大青年中掀起了“崇尚知识创新、岗位学技成才”的热潮,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培育、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了青年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0余名青年受到国家和省部级表彰,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青年成为油田楷模,让青年“人才高峰”扩展为“人才高原”的宏大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被孵化”的青年成为人才工程的最大受益者。

最后,深度切入企业青年文化建设,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胜利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创业、创新、竞争、发展。这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以来几代建设者精神追求的浓缩,是胜利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了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胜利文化引领青年,胜利共青团按照“以服务塑造文化,以文化引领青年”的方针,围绕“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企业愿景,从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等四个层面大力加强胜利青年文化建设,以“青春与百年胜利同行”为主题,通过举办油田青工践行“八荣八耻”演讲会、“激扬青春”辩论赛、“青春如歌”青年歌会、“青春有约”青年联谊、“青春同禧”集体婚礼等一系列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富有实效的青年文化活动,积极引导胜利青年“珍爱青春、热爱胜利、关爱社会,在快乐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进一步强化了青年文化对油田青年的有效覆盖、无形渗透、道德制约和精神引领。

3.以作为赢得地位、用作为优化环境,实现团组织与青年和其他社会组织“和谐共生”

“党建带团建,关键看团怎么干”是胜利共青团又一条“普及版”的经典语录。就在许多基层团干部抱怨团组织地位下降、领导不重视、青年不配合、工作没阵地、活动没经费、青年自组织冲击多的时候,胜利共青团却用干事业的态度创造新的业绩,用做学问的态度研究团建理论创新,用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和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自组织,用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享受着与企业、与青年和谐共生、多方共赢的乐趣。

以作为赢得地位,用作为优化环境,用环境造福青年,用服务凝聚人心,是胜利共青团争取党政支持、争取各方认可的基本经验。组织起来为企业发展扎实奉献的实际行动,使胜利共青团成为“党委靠得住、企业离不开、群众信得过”的企业发展“支柱”;服务企业、服务青年有目共睹的“作为”,不仅优化企业团组织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优化了青年的发展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用更加贴心的服务为党凝聚体制内外的青年。胜利共青团的探索取得了多方共赢的理想效果。

企业赢得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优秀青年职工队伍,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赢得了发展的后劲和更加光明的未来;

共青团组织赢得了发展的机会,赢得了青年的信任和拥戴,更加有效地为党凝聚了青年。比较胜利油田近年来青工队伍和共青团组织变化情况(见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面临青工队伍萎缩、企业机构精简、优势资源向生产经营一线倾斜的“企业内环境”,胜利共青团不仅做到了团旗不倒、组织不散、作用不减、地位不降,而且始终保持了团组织推优工作的良好势头,五年推优入党3850人,共青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12004年以来胜利油田共青团组织发展变化

年份

基层组织

团员青年队伍

团干部

推优

入党

推优

比例

团委

总支

支部

团员

青年

发展

专职

兼职

2004

68

373

3860

57938

151193

4101

206

4089

733

1.27

2005

59

227

2781

37124

141411

543

185

2882

824

2.22

2006

55

220

2621

34479

103446

677

159

2737

911

2.64

2007

56

203

2482

32322

95261

868

150

2591

668

2.11

2008

63

197

2492

29452

96740

356

116

2634

714

2.42

增减比

-8.8

-52.5

-35.4

-49.1

-36

-91.3

-43.7

-35.4

-2.6

+90.6

 

团员青年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青年才俊被纳入“百人培养计划”,成为油田发展的后备人才;青年能工巧匠有了比武竞技的舞台,可以凭“硬工夫”实现跨越式发展(晋级、调岗);乐于革新发明的青年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研究团队,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企业的奖掖;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青年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帮扶,陆续走出人生低谷;遭遇重大困难的青年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自己的组织”的关爱,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一代胜利人在远离父母、亲友的油田通过“青春有约”系列活动,找到了自己温馨的生活港湾。

其他青年组织得到了共青团的平等尊重以及合作共赢的广阔天地。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是青年工作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作为执政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政治优越感”。许多团干部习惯于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领导者、指导者的姿态对待其他青年组织。事实上,除了受党的委托指导学生会、领导少先队工作之外,共青团与其他青年组织之间并不存在组织隶属关系。在青年权利意识全面觉醒且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处理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是共青团组织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胜利共青团的应对策略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同心聚合集群组织体系”,以服务青年为轴心,形成由共青团、青联(及其所属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合作联动的青年组织集群。在这个青年组织集群中,共青团凭借自己优势的组织资源、社会动员能力、团干部的人格魅力等居于核心地位;由企业青联所属的各种青年社团、青年中心、青年协会作为外围组织,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更广泛地凝聚联系青年;在这些与共青团有内在组织联系的青年社团之外,对许多处于游离状态的青年自组织、网络青年社团等,共青团主要任务不是“收编”或“改组”他们,而是在充分尊重其结社自由的前提下,通过目标一致活动吸引他们,影响他们。比如,网络征文、文艺汇演、爱心奉献、青春有约等,胜利共青团都会通过社会工作部或互联网,向青年自组织发出活动信息,形成自愿联动的合作格局。共青团与青年自组织负责人每年两次的联谊活动,则大大拉近了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缔结了兄弟姐妹般的青春友谊。有些青年自组织负责人已经自觉跨越了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界限,成为油田青联组织的重要成员。曾经是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创业青年代表姜卫杰,在当选胜利油田第三届青联副主席时激动地说:“共青团是非常严密和成熟的青年组织,新形势下又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新气象,我被这种特有的组织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郑燕峰:《青年需要什么  团组织提供什么》,《中国青年报》2008126日,第8版)油田的青年歌友会、车友会、胜利爱心网络等许多青年自组织的活动,也已经和共青团的活动交汇融合,实现了合作共赢。这些青年自组织存在,对于胜利共青团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支重要的合作力量,一个可以和谐共生的青年组织集群。

 

四、“胜利经验”对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大到社会制度、小到具体的社会组织,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除了变化之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恒。现代组织理论则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证明存在的价值?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四个问题共同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维系着组织存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组织瓦解或影响整个社会结构的和谐。因此,与时俱进、顺时应变,是一切青年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胜利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创新发展,对青年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至少可以提供三点启示。

1.锁定服务对象——给青年组织明确的价值定位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顾客中心”时代。社会需求不仅拉动全球经济发展,也规定着所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方向。任何社会组织的合理存在,首先必须能够满足社会成员、至少是部分社会成员的某些需要,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经济组织以自己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需求;执政党和政府组织以自己的方针政策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成员对安全、秩序、公共福利的需求;被统称为社会第三部门的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社团组织等,则以自己的服务品牌满足特定的社会成员对信仰、参与、归属、关爱与和谐的需求等等。“被服务对象需要”是任何组织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充足理由。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向工人、管理者提供就业的岗位,或者是向股东提供红利,而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医院的存在不是为了向医生和护士提供就业的岗位,而是为了向那些希望经过医院的治疗就能不再重返医院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彼得·德鲁克:《组织的管理》,王伯言、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8月版,第30页)同理,共青团组织的存在也不是为了给一批希望进入更高领导管理岗位的青年干部提供“过渡的就业岗位”,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广大青年自身利益。“为了谁”的问题实质上是从执政党到青年组织都必须明确回答的第一选择。胜利共青团把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作为共青团冲锋陷阵的阵地,把满足青年的合理诉求作为共青团的天职,从根本上锁定了企业团组织的两大服务对象,也给自己找到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就团论团,要钱、要人、要政策、要时间,许多基层团组织的发展举步维艰,跳出共青团的小圈圈,从企业和青年需求角度定位共青团的价值,胜利共青团路子越走越宽。

2.适应系统要求——给青年组织准确的功能定位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始终处于能量转换的过程之中,正是这种能量不断地转换维系了系统本身的生存。对于囊括了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系统”而言,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内在冲动必然导致“创造需要”的能量输出和满足需要的产品输出,政府部门兼顾公平与效益、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职责所系,必然导致各种宏观调控手段作为社会能量输出,并影响企业行为,刺激或抑制消费;第三部门、普通大众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追求作为一种制约性能量,也会对企业和政府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正是取决于上述各要素间的耦合。社会对三大部门的需要是绝对的,但是对其中某一个组织的需要则是相对的。政府可以换届轮替,企业可以各领风骚三五年。同样的道理,社会和企业需要青年,青年需要组织,但他们都不需要没有组织、引导、服务、代表能力的青年组织,不需要仅仅作为符号存在的青年组织。因此,青年组织必须能够承担某种特定的、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并且与其他组织有相对明确的“责任边界”。青年组织如果自身定位不清晰,与其他社会组织有太多的职能交叉,则可能迷失自我、被边缘化或被其他组织所替代,在社会网络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胜利共青团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论确定的具体目标和职能,既实现了与企业内部其他组织机构功能的耦合,又凸显了团组织的独特功能,证明了自己在履行根本职责——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发挥助手后备军作用,实现共青团政治职能;发挥国家政权的支柱作用,协管青年事务,实现共青团社会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代表维护青年权益,实现共青团群团职能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给青年组织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有了明确的职能定位,还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履行职能的成效,否则,组织的功能还会大打折扣。比如,执政党必须有一整套保证自己纲领路线得到贯彻,纪律得到遵守、任务得以完成的制度;政府必须有保证庞大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行政法规;经济组织必须有保证自己的产品拥有市场竞争力的章法制度;青年组织同样需要保证自身功能实现的内部规范。共青团的岗位对于团干部是短暂的职业过渡,但轰动一时的“短期行为”不可能使共青团的事业“巩固地向前发展”。胜利共青团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组织自身成长进行的机制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坚实基础的。

服务企业发展,胜利共青团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品牌活动以制度化的方式凝固为“常规任务”,进行科学的目标管理。比如,“青工技术拉力赛”由共青团活动转化为企业行为,拉力赛成绩纳入青工升职晋级考核指标,共青团“百人培养计划”与企业人才选拔机制正式接轨,“五小发明竞赛”、“创新创效活动”、“青年科技示范园”直接纳入企业基层工作考核指标等,都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共青团品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青年成长,胜利共青团以一校、两中心(胜利拓展训练学校、胜利青年职业指导中心以及胜利青年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为阵地,以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人才开发基金为保障,把服务青年的事业搞得风生水起,大大提升了共青团的凝聚力。服务青年弱势群体有温暖人心的“阳光工程”;服务青年恋爱婚姻,有“青春有约”系列服务品牌;服务青年岗位成才,有保证青年脱颖而出的系列竞技活动、帮助青年突破论资排辈限制的后备人才“百人培养计划”等,并形成了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活动机制。

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在“大团建”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工作机制和“同心聚合青年组织集群”,不仅没有削弱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反而促成了其他青年组织对共青团“众星拱月”的态势,扩大了共青团组织、共青团活动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实现了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和谐共生,使共青团成为名副其实“核心青年组织”。

4.与时俱进的品格,是青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除了发展变化本身,没有“永恒”。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大到社会制度、小到青年组织,同样经历着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变迁。中国共青团历史上的两次更名、1935年的改造,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作主体、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自身建设的不断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新的挑战,都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只有与时俱进、与发展的时代、前进中的青年保持同步,青年组织才能真正担负起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青年权益的使命,让青年感觉到“组织的价值”,使青年组织保持“不老的青春”。

改革开放时代大潮汹涌澎湃,青年组织正在经历大浪淘沙。在成长与消亡之间,所有的青年组织面临同样的战略选择。胜利共青团的经验,可以为勇于探索者鉴。

 

注:该文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9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长征、黎陆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