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民主政治55年的发展进程,其在不同阶段对青年成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当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既影响和制约了青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又以年轻一代的成长进步为动力。考察55年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对青年成长影响的历史,对为青年成长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国民主政治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启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历史回顾: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对青年成长的影响
1.创立阶段(1954-1977):导致青年在痛苦挣扎中受到磨练
建国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开创者,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这一民主思想指导下,从1954年9月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构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但是同时,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严重不足,民主的实现形式和权力的有效监督机制都十分缺乏。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受到了严重破坏,也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对青年成长带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著名的历史事件——知识青年青上山下乡运动——之中。这场30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像一道狂飙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在中国历史上轧出了不可磨灭的深深轨迹;影响了2000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也冲击了他们的父母、家庭以及社会;留给一代知青及其父母、子女永不痊愈的肉体痛苦和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留下了至今没有消弭的种种严重后遗症。在这场运动中,知青遭受了无与伦比的伤害:在政治上,受到极左思潮的毒害,缺乏基本的法律保护,人身权利根本得不到保障,不少青年受到政治迫害甚至英年早逝;在思想观念上,青年心灵中的美和善被粉碎,大多的传统文化思想遭到否定,使许多青年无所适从,无所寄托;在生活上,返城后基本不能自给,倍受住房、工作、疾病和婚姻等众多后遗症的极度困扰,家庭的强制被拆散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社会混乱;在学习上,完全被耽搁,没有获得正常的教育机会,宝贵青春被白白耗费,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也因此出现了断链,导致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断层,国家蒙受了难以估算的损失。
但是,正如习仲勋同志所说到的,“从动乱中走过来的一代青年,受到过毒害和创伤,也得到了其它时期青年所得不到的磨练。我们决不要看轻他们在十年动乱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习仲勋:《在五四运动六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发扬“五四”光荣传统 做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
2.探索阶段(1978-1988):推动青年在变革实践中反思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做出了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高度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稳妥地推进,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证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广大青年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
(1)解放和更新了思想观念。真理标准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青年挣脱迷信束缚,打破种种禁忌,从而唤醒了自我意识,激发了自主性;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帮助青年开阔了视野,敞开了胸怀,敢于抛弃一些陈旧、过时的观念、意识,逐渐了解、接受各种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了极大的认同;经济活动实践的逐步深入培育了青年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效益意识等商品经济意识。
(2)尝试转变政治参与方式。政治体制改革强大呼声激发了青年的参与意识,热衷参与对各种时事政治的讨论和形势发展的辩论,并开始尝试新的政治活动方式。
(3)积极投身商品经济实践。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个人发展机遇和自由选择,转变了青年的经济观念,催生了青年的主动致富行为,因而勇敢地投身变革实践,进行大胆尝试,想方设法谋求致富门路,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第一次“全民经商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下海浪潮”。
(4)主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物质生活收入相对提高,经济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物质的份量开始上升,精神的地位开始下降,青年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被大大激发,青年开始体验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引发出关于劳动观、消费观、生存观等的大反思、大讨论,“文化热”、“人才学热”与大学里的校园民主思潮相促进。
同时,这个时期新旧体制的变换交替和西方政治思潮的强烈冲击,造成青年观念意识的混乱和行为准则的扭曲变形,使青年无所适从,陷入困境,产生困惑。这些却为后来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3.推进阶段(1989-2006):促进青年在矛盾冲突中自我觉醒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积压已久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社会弥漫着一种浮躁的心态,中西文化交流也更为广泛和深入,在青年中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另外,适逢社会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深化改革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社会转型矛盾重重,青年的参与意识变成了忧患意识,敏感而又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再一次爆发出不满与愤怒,学潮一次又一次冲击社会,终于导致了对社会产生极大震荡的“89风波”,青年知识分子面对纷繁复杂、日益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又陷入新的迷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平稳度过“89风波”的调整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国政治局面迅速趋向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思想战线出现了新的转机。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并把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规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上,我国的选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的方略得以确立,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得以逐步实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步入稳步推进阶段。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是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新的社会转型期,既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凸现期和多发期。在这一时期,利益格局变化快,利益矛盾与冲突多,社会公平问题更加凸现:姓“资”、姓“社”的冲突问题,自由化与极左思潮之间的矛盾,政府机构改革所带来人才供求的矛盾,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与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冲突问题,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解放思想、追求变革进步与思想僵化的矛盾以及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等。
这个时期,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本身蕴含着选择性,对青年的成长而言也是一笔极其重要的财富。一些现代社会对产生影响,中国青年欣赏和接受“存在主义”、“实用主义” 等西方思潮以及当代西方民主政治观念等等,为广大青年所;一些青年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加以否定,广大青年在矛盾斗争的考验中逐渐成熟,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反映了青年的自我觉醒和主体性成熟的程度,主要是:
(1)法律意识明显增强。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随后,全社会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法制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和弘扬法治精神的活动,使得法律至上、依法办事的理念在各种群体中逐步确立,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社会氛围日益形成。作为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体,广大青年率先将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其心,付诸其行,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依法办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切实增强,并且忠于、遵守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
(2)权利意识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主制度的发展,我国选举法先后在1995年和2004年得到两次修改。修改后的选举法在制度设计上能更有效地保证人民行使选举权,更充分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广大青年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青年的民主权利意识日益凸显并逐渐增强,民主诉求也随之不断高涨。青年选民更是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利去制约权力,青年代表通过民主机关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3)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此时,青年已没有以往高涨的政治热情,不再提出和拥护空洞的政治口号,不再参与毫无实利的政治活动,而是以理性现实、务实功利的心态参与社会活动,主要是追逐实利的经济参与,追求近在眼前的个人实惠和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下海经商、创办公司、从事第二职业等成为青年追求的目标。少有的政治层面的参与,也只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关注的社会热点,也只是与自身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具体改革措施,如住房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企业所有制改革等。
(4)参与方式不断创新。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又为青年参与新的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持;电视辩论、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一些新的形式不断出现,使青年参与的方式不断增加并富于创新。
4.深化阶段(2007-):引导青年在自我发展中担起社会责任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个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意味着我们党对民主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的认识已经提高到生命相依的高度,即意识到人民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具有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人民民主的水平也就愈能够得到提升。这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9页)这充分表明,民主政治建设已被摆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奋斗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
青年是中国未来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中国民主政治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的确定,对青年的成长必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为青年的政治参与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青年的民主权利意识将普遍增长,并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不断提高,民主参与程度将不断加深。二是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指明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青年应深刻认识到其所肩负历史使命,主动顺应这一新要求,实现自我发展,自觉提高建设民主政治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培养与民主政治建设相关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价值观、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等现代观念和意识,为青年未来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素质、能力的积累和沉淀。可以说,青年自我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为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的过程。
二、分析总结: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青年成长呈现的特点
伴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青年不断得以成长,并明显呈现出对社会经济政治变化的高度敏感、发展状况与民主政治进程总体适应、政治参与方式逐步趋向务实和理性等特点。
1.青年群体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高度敏感
青年是人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有着既不同于成年和老年又区别于儿童和少年的特殊本质。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作为充满活力、最具潜力的人群,青年喜欢批判陈旧、僵化思想观念,具有热情高涨的创新能力,会在社会变革中率先行动。青年期是人生中充满内部危机、充满风暴与压抑的动荡时期,也处于人生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变焦点。
中国民主政治55年的进程表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每一次波动和变革,几乎首先都在青年群体中引起高度响应,产生深度影响;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和演化状况,能够在青年身上得到最快、最突出、最集中的体现和反映。青年的“青春性”、“前瞻性”、“激进性”、“情绪性”的特征,决定了青年群体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变化凸显出高度的敏感性。
2.青年发展状况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总体适应
在社会变革的波涛汹涌中,青年总是站在最前沿。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也是青年的自我意识发生发展时期,这对青年的成长有关键作用。从青年几十年民主政治实践的结果来看,中国青年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适应基本是积极的。在中国民主政治遭遇“左”的错误影响下,青年在十年动乱中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青年发出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感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环境下,青年喊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口号,拥护改革,投身改革,大批青年积极站在了社会改革的前列。在总体上表现为青年行为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表现为青年对社会变革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推动,表现为青年新观念、新思想被当时社会主流文化所接纳、催化和整合。
3.青年政治参与方式逐步趋向务实和理性
“回顾历史,中国青年是在与政治的剧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热情到政治狂热再到政治冷漠的历程并逐步转向政治理性。”(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6页)从20世纪60、70年代对领袖人物的顶礼膜拜、狂热追随,上山下乡搞运动;到80年代初无可争辩地充当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锋;到90年代后掀起了“读书热”、“成才热”和“改革热”;再到21世纪后对改革基本理论给予了积极理解、认同和接受;最后到以金晶、汶川地震志愿者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为代表的“鸟巢一代”, 热切关注与青年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具体改革措施。这深刻地反映了经过几十年民主政治实践的洗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青年政治参与方式逐步趋向务实,更加理性与成熟。
三、未来启示:正确选择与有效预测
历史教训深刻教育了一代青年,也唤醒了一个民族,给人们以理性的思考和重要的启示。
1.对青年: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青年要健康成长,正确的政治方向,都是第一要素。青年要健康成长,中国民主政治要稳步发展,必须随时警惕来自“左”或“右”的思潮干扰,随时防止错误路线的不当指导。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急剧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一片波涛汹涌,社会经济政治变化极其复杂,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青年成长的社会条件,也创造了利于当代青年发展的优越社会机制。因此,如何引导青年选择正确的政治方向,迫切需要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和切实关心;如何帮助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十分需要社会、教育部门深度思考和慎重规划。只有这样,青年才能借助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作为社会变革中一只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真正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充分发挥推动作用。
2.对民主政治:深入研究青年成长状况能有效预测中国民主政治未来发展态势
青年天生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二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三是约束较少、冲劲十足。所以,青年最乐于创新,最敢于改革,最善于以创造精神去开创新局面,可以成为党领导改革的重要依靠力量,尤其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青年从来都是国家前途命运最积极、最热情的关注者,“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当代青年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贡献,当代青年既是政治文明进步的受益者,更应该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之一。”(张志祥:《当代青年政治主体意识的缺失与培育》,《青年探索》2005年第5期,第26页)青年充满激情、活力,思想敏锐活跃,能够以其前瞻性、批判性,偏离和突破社会政治制度的惰性、惯性,及时提醒国家政府做出相应反应和调整,不断起着预警作用,促进政治制度和社会需要之间保持平衡和适应。
而且,当代青年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亲身经历了社会的深度转型,亲自参与了国家的巨大变革。他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可以折射出中国社会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化,代表着社会进步价值的现实落脚点。同时,“青年在对现实不满时所发出的呼声与信号,尽管当时不被理解,甚至受到非议,但在事后,或者若干年后,往往被证明是正确的。社会结构正是青年的愿望、信号改变得更加适合于人的自由发展”(谢昌逵:《改革开放中的青年和青年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64页),青年时下的声音往往能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状况,是相对准确地预测中国民主政治未来发展态势的一个有效途径。
注:该文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9年优秀论文奖。
作者单位: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杨长征、黎陆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