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节俭教育”的困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青少年发展的思考

发表日期:2014-10-07作者:作者:刘宏森编辑:system出处:

 

近年来,生态一词被人们广泛关注。对生态,人们一般理解为“一般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和《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增补本)均作如是解释。在我看来,生态是由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等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控制污染、恢复生态,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良好宜人,人类和世间万物之间处在“各适其天”的和谐状态(对这些概念,近年来国内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见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文传浩、铁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需不断深化》,《新华文摘》2013年第3期)。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见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节俭。自古以来,节俭主要被理解为生活俭省,有节制,被视为一种好习惯、好德性。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今天,节俭有着更加特殊、更加丰富的意义。节俭意味着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严重依赖,意味着减少乃至杜绝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掘利用,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反言之,不节俭=浪费能源和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节俭,资源将以加速度被消耗;没有节俭,环境将以加速度被破坏。总之,离开了节俭,生态文明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讲,节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重要组成部分。

节俭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青少年的努力。这与青少年既是现实生活中资源消耗的主要人群,是节约资源的主体力量,又是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有关。

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青少年对能源、资源有着十分旺盛的现实需求。他们最先步入的不是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市场。据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调研,当下青少年消费支出排序依次为“住房支出”、“食品支出”、“交通支出”、“衣着支出”等。其中,在校青少年的支出排序依次为“食品支出”、“娱乐文化支出”、“交通支出”、“上网通讯支出”……(刘宏森:《激情与回应——青少年社会参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青少年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要大得多。毫无疑问,在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青少年衣食住行各方面所消耗的资源量远超前辈,几乎称得上史无前例。改革开放30多年的事实也充分证明,青少年已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消费品市场的主力,成为资源消耗的主要人群。因此,青少年更加节俭,必将意味着当今社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会大幅减少。这也将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缺少青少年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势必难以进行。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没有青少年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势必难以可持续发展。青少年养成节俭的习惯,将从根本上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良好的主体力量基础。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节俭教育,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从现实和未来角度看,加强对青少年的节俭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加强对青少年的节俭教育,不是要青少年重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而是着眼于“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事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日常生活入手,从身边事入手,强化其节俭意识,养成其节俭习惯,促进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贫穷和资源严重短缺时代关于节俭的一种形象化表达,那是一种无奈。今天,经济繁荣了,生活整体上富裕了,人们不必再像以往那样缝缝补补地节俭,可以穿得更加光鲜一点了,但是,节俭却始终是一个值得人们高度注意、绕不开的问题。实际上,节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低收入者、生计艰难者要节俭,日进斗金者同样必须节俭,不可以挥金如土。不管收入和经济状况如何,看菜吃饭省着花都应该是一种普适的要求。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把节俭视为一种生活应有的基本态度和美德。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具有节俭的强烈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中。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知节俭、不会节俭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身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虽然总体上“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和理财行为上呈现出健康的态势,大多数青少年在消费上仍然比较节约,浪费和奢侈现象只存在于少数人当中”,但,“也不排除目前青少年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的不良现象”。35%的广州青少年已经成为“月光一族”(《广州青年35%是“月光族”》,《广州日报》2011110)。有学者指出:“缺乏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何立新:《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教育十分必要》,《人民日报》2007423)。王淑玉(2012)指出,“一些青少年认同‘为消费而消费的消费主义’观念,不顾及自己的经济条件,盲目追逐大众传媒营造冲动的、有时甚至发泄性的非理性消费观念与行为:一是炫耀性、符号化的服装消费,使青少年不再以勤俭节约为美德,为了彰显个性不惜以丑、以怪为美。二是偏爱零食、饮料、洋快餐的非理性饮食消费,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的‘易拉罐’生活方式,体现着人与物的‘一次性’非绿色环保关系,直接对有限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王淑玉:《现代消费观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经济导报》2012629)。

许多青少年不知节俭、不会节俭,这与“节俭教育”面临着的多方面困境直接相关。这些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理论和实际南辕北辙造成的困境。多年来,家庭、学校、社会不断向青少年灌输节俭的理念,要求青少年珍惜一粥一饭,切勿铺张浪费,但同时,种种社会现实却消解节俭教育的成效,诱引青少年远离节俭。商家把青少年视为最大的消费群体,死盯青少年及其家庭的钱袋子,以琳琅满目之商品、眩人耳目之广告、竭尽鼓动之能事,使青少年目迷五色,心旌摇动,钱包大开,把节俭抛之脑后;社会上,不仅郭美美炫富,“富二代”炫富,连官员也炫富——周久耕抽“天价烟”,“表哥”厅长、“表叔”厅长等官员炫耀名表、名包;政府办公楼超标,官员用车超标,食宿超标,会议礼品花样翻新等等,都在对奢靡空气的形成和日益浓厚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示范误导的作用(CCTV-焦点访谈节目:《八项规定要动真格》,2013123)。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指出: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重庆日报》2013218)……种种炫富事件和铺张浪费现象,都在青少年周边氤氲出奢靡的社会风气。奢靡,恰与节俭背道而驰。在奢靡现实面前,节俭显得背时,“节俭教育”自然举步维艰。

其二,养育、教育脱节造成的困境。“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在许多家庭中深入人心,深深地嵌入了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只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家庭更不会让孩子过穷日子了。所以,即使经济状况不好,家庭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很多家长都不会说“NO”。自己舍不得穿好的,但孩子要一双名牌运动鞋,家长一定会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其中既有舔犊情深的本能性驱力起着作用,同时或许还有谋求心理平衡的一种感觉和考虑——别家孩子有的,咱家的孩子岂能没有。

但在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许多家庭却常常忽视了教育孩子的核心目标。我以为,教育孩子,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使之日后能够独立立足社会,在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获得自己生存和人生发展的能力和条件。李小鲁(2011)指出:“家庭教育作为接受教育的基础和起步,出发点和归宿点,只能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健康成长以及为自身幸福生活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每一代人,过的都是不同时代的生活,家庭教育就要为这种生活切入提供准备”。“教育过程的本质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李小鲁:《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Z1期)。让孩子接受节俭教育,培养其应对日后可能的艰苦条件和环境的能力,这是教育孩子过程中应有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一核心目标和重要的教育内容,许多家庭却常常并不明确。“搜狐教育”201016载文列举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以分数论“英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自学能力;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不对孩子因材施教;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家教中存在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忽视孩子体育锻炼。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一些家庭对教育孩子的核心目标不明确直接相关。另外,“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孩子们的消费欲求。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太平洋亲子网www.pcbaby.com.cn)。所有这些,都揭示了家庭“节俭教育”缺失的现状。

其三,片面理解“节俭悖论”造成的困境。凯恩斯认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得资本投入减少,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则有利于刺激投资,有利于促进经济繁荣,增加国民收入。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

毋庸讳言,对这一理论的片面理解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或者高度依赖出口,或者高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一旦这两者难以奏效,就把目光聚焦于高度依赖消费,甚至“超前消费”以刺激投资,拉动经济。然而,即便老百姓有雄厚的消费实力,这种做法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无益的,更何况中国的老百姓整体上还很不富裕。经济评论员叶檀指出:“中国人如果真的寅吃卯粮大消费,中国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就要崩溃。换句话说,没有国人勒紧裤腰带储蓄,中国的高投资率与大规模的基建成果将成为空中楼阁” (叶檀:《如国人寅吃卯粮大消费经济就危险了》,blog.qq.com)。

专家们认为:所谓“节俭悖论”只具有静态的意义,从长远和全局看,所谓“节俭悖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宋圭武:《节俭的悖论是不存在的》,bbs.huanqiu.com)。专家们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的思维方式,以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维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兴替代产品。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大量投资又离不开大量的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节俭是一种依然值得大力提倡的美德。

其四,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造成的困境。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深入人心。然而,首先是为什么发展?为了GDP而发展,为了当代人过得富足而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而发展……这些都应该是发展的目标,但如何更加合理地兼顾和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如何发展?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发展,还是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我们理论上还缺少准确的解读和把握,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方面,实践上难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以资源(土地、矿产、环境等)的极大消耗甚至浪费,以子孙后代的饭碗,换得当下GDP数字的“发展”。这方面的惨痛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赵宝生:《急功近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敌》,《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年第9期)。

节俭教育面临着的困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促成的结果。而这些方面之所以能够形成合力,关键在于在其背后共同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整合作用。

急功近利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国民性格(杨奎松:《中国国民性格比日本印度更为急功近利》,news.ifeng.com201258)。这种国民性格以其巨大的惯性和蛮力,湍急汹涌,冲击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走向和水平。比如,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多年来倾向于把资金和资源投向(甚至重复投向)赚钱快、赚钱多的行业——证券、期货、房地产市场等(参见刘菊花:《全社会急功近利,实体经济就难发展》,《解放日报》2012314)——导致“实体经济空心”等现象。这就与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着直接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及其官员事实上起着规划者、协调者和示范者的作用。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历来对社会行为具有一种导向、示范、校正和引导的作用。毋庸讳言,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急功近利现象,政府及其官员未能充分发挥导向、校正、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甚至带头急功近利。为谋求政绩和个人进阶资本,他们往往不顾现实条件的限制,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心浮气躁,热衷于通过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搞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拉动GDP,出好看的数字。学者们指出:“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张辉、孙玍、朱木:《十二五政绩考核将告别GDP”时代》,《协商论坛》2010年第12期)。“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政治领域的急功近利,使经济领域、学术领域、社会领域的急功近利有了来自官方的示范,甚至有了保护和助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乃至文化学术领域的种种急功近利现象由此而生。在急功近利之妖风、阴霾的狂扫和裹挟之下,“节俭教育”焉能不举步维艰!

 

“节俭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须突破目下面临着的种种困境,大力推进,才能有效、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推进“节俭教育”,固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戮力同心,但更需要政府、官员放眼长远,力戒急功近利,以身作则,勤俭节约。

对节俭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们并非不知其重要性,政府也并不缺少相应的政策制度,但“知”是一回事,“为”则是另一回事;有制度是一回事,是否执行和落实制度则又是另一回事。很显然,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优化政策制度之间的衔接,进一步狠抓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乃是当务之急和实在举措。

1.改革和完善政绩考核等干部管理制度,为“节俭教育”走出困境奠定良好的制度保障基础

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之所以不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把节俭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理念之一;不能协调好开发利用和勤俭节约、追求GDP指标和追求经济发展的品质、追求任期利益和追求长远发展等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减少甚至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求“发展”等不良现象,这一方面与他们主观上缺乏推进科学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理念和思维、行为方式有关,客观上也与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特别是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等政策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唯GDP”问题)直接相关。对此,学者们作了不少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少改革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比如,樊海佳:《关于目前我国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2012年第34期;刘晶:《中国领导干部政绩观现存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华章》2011年第34期;张辉、孙玍、朱木:《十二五政绩考核将告别GDP”时代》,《协商论坛》2010年第12期等)。事实证明,不断完善政绩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综合考核环境、生态、民生保障、人民幸福感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如此才能有效减少乃至消除种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和发展理念、行为习惯,才能使勤俭节约、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基础。

2.狠抓政策制度的落实,政府、官员率先勤俭节约,促进“节俭教育”走出困境

多年来,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标语从未摘下来过,但浪费,特别是公款浪费等现象却触目惊心。这就直接对社会(包括青少年)起到了误导和反向“示范作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news.qq.com2013129)。中共中央办公厅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好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的精神。问题是,“有力措施”有哪些?谁落实?如何落实?多年来的事实提醒人们,只有形成和完善必要、明确的“政府内的制衡机制”和“政府外的制衡机制”(樊海佳:《关于目前我国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2012年第34期),才能把习近平批示的要求落到实处,使政府和官员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勤俭节约。

3.加强对青少年人生发展的教育,促进“节俭教育”走出困境

1)把青少年视为主体。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确立和尊重青少年在(当下和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系统盘点和梳理现行的诸多做法,采取有效、有力措施,加强社会和市场管理,杜绝仅仅把青少年当成拉动内需和消费的目标群体,甚至把青少年学生视为摊派校服、文具、书籍等商品的对象的做法和现象,为推进“节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把教育视为动员。党和政府要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对青少年开展“节俭教育”的重要意义——“节俭教育”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员、部署和实施。在此基础上,全局思考,完善各项教育制度,整体推进对青少年的“节俭教育”。

3)把“节俭教育”作为本职。要把对青少年的“节俭教育”视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本职。党和政府要努力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新的合力,共同推进“节俭教育”。要促进家庭更新和优化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从对青少年进行人生发展教育的角度,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同时,帮助孩子从爱惜一饭一粥、计划日常生活入手,逐步了解和体验人生百味,成为能够独立立足社会、能够独立应对人生风雨的人;要促进学校严格落实《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等政策制度的要求,把“节俭教育”纳入“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指标体系”之中(即“绿色指标”体系,参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www.moe.gov.cn20119月),作为一项长项的、本职的工作,不断丰富“节俭教育”的内容,丰富“节俭教育”的形式,有效提升“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要努力营造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揭露和批评种种奢靡、浪费、炫富的社会不良现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抵御奢靡的妖风,摒弃浪费的恶习;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耳濡目染,逐步养成节俭的习惯,自觉加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方面,青少年已经自发地行动了起来,比如开展“光盘行动”、低碳环保志愿行动等等。党政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应该珍惜青少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拳拳之心,因势利导,顺势推进。开展一些轰轰烈烈的活动,形成很大的声势,这些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则是党政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从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少一点高调口号,多一点扎实举措;少一点“阵雨式”活动,多一点“机制化”推进,使“节俭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稳步推进。

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模仿能力强,很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是具有极强可塑性的群体。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和教育,直接塑造着他们发展中的特质。家庭、学校和社会示之以奢靡浪费,自然会将他们塑造成奢靡浪费之人。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塑造着青少年的特质,实际上就是在相应地塑造着、勾画着未来社会、未来世界的风貌和特质。因此,多管齐下,促进“节俭教育”走出困境,加强对青少年的“节俭教育”,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注:该文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2年优秀论文奖。

作者单位: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杨长征、杨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

读者读过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