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是商品流通和人际交往的空间。青年时尚街区是一个城市里青年喜欢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消费,也在这里交往,由此产生了青年时尚街区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青年时尚街区,对于当地经济和青年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的西单经历了从普通商业区向青年时尚街区的转化,正向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对青年时尚街区的研究,是一个交叉性的课题,整合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本文采用文献的方法,使用文化地理、创意城市、空间生产等理论,并对首尔、台北、北京三地的青年时尚街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世界各地的青年时尚街区
当代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普遍的空间转向的学术互动产物,通过文化是中介、是平台、是生活圈等等空间隐喻,将文化研究空间化(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青年时尚街区,又叫“年轻人之街”。文化地理视阈下的青年时尚街区,是青年文化的中介,青年交往的平台,青年的生活圈。
日本东京的原宿和涩谷是著名的“年轻人之街”,是年轻人最爱聚集的地方。这里是东京街头文化的代表,从这里人们可以把握流行时尚的信息。
在旁观者眼里,原宿和涩谷呈现怎样的流行文化景观?据作家叶广芩自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日本留学,在东京原宿的大街上,每逢周日都有被称为‘异星人’者的聚会。聚会当日,原宿宽阔的大街所有车辆绕行,公交车停运;道路两旁,挤满了看新奇的人众……用‘五花八门’、‘标新立异’这类词汇已不能概括”“他们那红绿相间的怪异发型”和“那停顿不下来的躁动与张扬”(叶广芩:《状元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至于东京的涩谷,《纺织服装周刊》的记者这样描述:“是公认的属于年轻人的天地,也是日本各种时髦及流行的最大发源地。在这里,你可以大胆追求你喜欢的东西,你可以穿得很新潮、很大胆而没有人视你为异类。”(刘嘉:《涩谷时髦俏女郎》,《纺织服装周刊》2010年第42期)
世界各地的青年时尚街区有一些共同的表征。西门町是台北的“年轻人之街”,也是时尚的橱窗。这里和东京的原宿、涩谷一样,都是年轻人展示新奇服饰和怪异染发的地方。一位大陆记者如此记述她造访此地的感受:“漫步西门町,满眼都是漂染各色头发、装束迥异的年轻人。这里汇聚着很多面积不大、设计也不堂皇的小店,其服装大胆前卫、款式奇异怪诞。”(申冬云:《西门町:台湾的“时尚橱窗”》,《两岸关系》2005年第12期)
韩国首尔最著名的“年轻人之街”是明洞。一位学者评价道:“明洞代表韩国流行文化的最前线,是青春气息浓郁的现代化街区,吸引着众多韩国年轻人的注意力。”(焦龙:《韩国首尔明洞商业街与北京中心商业区发展比较》,《时代经贸》2010年第8期)另一位学者则这样描绘他眼中的汉城(今名首尔)风情画:“明洞此时灯火通明,东方不夜城的魅力尽显无疑。街上人潮涌动,打扮入时前卫的本地年轻人纷至沓来,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姑娘一个个头发几乎没有了原装的黑色,一律色彩斑斓。”(蒋建平:《明洞制造时尚的地方》,《市场周刊<商务营销>》2003年第10期)青年时尚街区就是这样给观者留下前卫、新奇的印象。
大学是新的文化和创意诞生之地。因此,在大学附近往往也会形成一些小型的青年时尚街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附近的商业区是著名的“年轻人之街”,韩国年轻人喜欢来此购物,这一带有些设计师开的小店,很有创意,近年来中国游客也很喜欢光顾[7]。弘益大学附近也有许多小店,是新兴的青年时尚街区。
二、青年时尚街区的特点
1.青年时尚街区既是时尚的空间,也是平民化的空间
日本、韩国的青年时尚街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环境的繁荣,从最初的店铺繁盛,到渐渐商场汇聚,吸引了大量喜欢追逐潮流的年轻人,于是形成了时尚的空间。
同时,由于刚刚就业不久,或者还依赖家长的抚养,青年的购买力毕竟有限。所以,青年时尚街区只能是平民化的空间。首尔的明洞与鸭鸥亭,东京的涩谷与银座,有明显的差异。明洞与涩谷是年轻的、平民的,鸭鸥亭与银座是高档的、奢华的。
2.青年时尚街区既是购物的空间,也是娱乐的空间
商业街是当代的商品朝圣地,一个经过加工并受到控制的环境,它不仅有奇妙的景观,而且是一个让人们通过购买得到满足的地方。同时,商业街区是城市生活的主要空间,具有文化的中心地位,意义远不止是单纯的购物空间([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追溯市场的诞生,市场是商业与娱乐的结合,这种传统早已有之。古代的集市不仅是以货易货的地方,同时也是举办庆祝活动、娱乐的场所([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有学者认为时尚街区的重要特点是娱乐:“核心的不是商业,而是娱乐……那个地方就是年轻人在玩酷、玩硬、玩最时尚的东西,哪怕染个头发也要跑到那个地方去展示。首先得给人们一种去玩的理由,购物是玩的附属品。”(郭莉、方芳、杨杨:《关注西单商圈新趋向<续>》,《商业时代》2002年第19期)明洞和涩谷都有娱乐和休闲场所,不只是购物之地。
3.青年时尚街区是青年亚文化的空间
青年亚文化对服装和音乐都产生了影响,而且二者常常是相关的。青年亚文化的这个特点在青年时尚街区得到了体现。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白岩松在日本采访时发现,东京原宿的一些服装店与音乐潮流有关。很多年轻人去俱乐部听音乐、跳舞的时候,看到做音乐编辑的人穿的服装和音乐非常搭配,于是也去买这个样式的服装听歌跳舞。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潮流。音乐和服装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或者说有着音乐元素的服装吸引了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白岩松:《从涩谷到里原宿:亚洲流行时尚的发源地》,《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2008年第1期)。
4.青年时尚街区是创意的空间
青年时尚街区不仅是购物空间,还是交往空间,也是一个催生创意的空间。小到头发染色,大到流行文化趋势,青年时尚街区是一个创造、展示、交往的空间。世界各地的青年时尚街区,表现为前卫,其本质是创造——创造新的青年文化。
纽约苏荷区,巴黎左岸,伦敦肖尔迪奇,都聚集了很多青年艺术家,是创意迭生的城市空间。在这些区域,要么是有很多大学、文化教育机构,要么就是入驻了很多设计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和音乐工作室。创意人的聚集,有益于思想和灵感的交流、碰撞,从而持续生成新的创意。
三、青年时尚街区——西单之形成与发展
如果问哪里是北京的青年时尚街区,人们不会回答是王府井、前门,多半回答是西单。西单已被公认为北京的“年轻人之街”。西单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清到民国,到21世纪,走过了从多元到专一的历程,近年来越来越专注于面向青年消费者。
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与转型是世界性的重要课题。尽管西单并没有鲜明的古都风貌,但这里其实是有悠久历史的商业街区。明清时,西单一带就有商业活动。民国初年,由于北京政府的许多机构都设立在西单附近,经营饮食和百货的店铺以及评书茶馆日益增多。1923年出版的《增订北京实用指南》这样记载当时的商业繁盛之地:“内城繁盛之区,以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地安门大街为最,商店林立,百货云集,往来游人盘旋如蚁。故都中有东四西单后门(即地安门)一半边(买卖大街常在大街东半)之谚。”(齐大芝:《北京商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930年,西单商场的前身——新式的厚德商场建成,到1935年已是经营盛况空前,商场内租户达到240多家,包括皮鞋店、西药店、西服店、饭馆等。商场的兴盛带来了大量客流,年节销售旺季,更是人流如织。这个商场的商品价格不高,因此有“平民商场”之称。西单也吸引了当时的年轻人。由于地处“西城学校林立的文化区域,学生们经常在课后到此一游,以后也就成为这里的主要顾客”(齐大芝:《北京商业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新中国建立后,西单大街作为一条繁荣的商业街,是西城区的商业中心,有多家百货商场和名餐厅。1992年地铁西单站开通,西单大街拓宽,交通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如今的西单,除了矗立在路口的重建的“瞻云”牌楼,没有再造其他的古代城市景观,它作为历史街区的复兴与转型是另一种路径。
近代的北京有创造新文化的传统,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民国著名的文教城市,大学生、中学生数量很多。当代的北京也是青少年人口数量众多,有很大的消费潜力。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青少年人口总数超过880万人,其中5~34岁户籍人口522万人,非户籍流动人口360万人(《北京青少年人数超880万人 非户籍流动人口360万》,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
在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下,西单开始明确向青年时尚街区转型的路线。从2003年底开始,西城区启动了“点亮西单”活动。由于西单商业区七成顾客的年龄在16~34岁之间,而当时的商业设施整体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因此启动了这次改造。预期改造以后的西单商业街,顾客群体的年龄在25~35岁之间(唐开文:《西单商业街为年轻人而改》,《北京日报》
如今,距离西单商业街改造已经过去了九年。从2003年明确西单为青年时尚街区,到2007年定位于“国际青年城”的大悦城开业,再到2013年巴黎老佛爷百货即将开业,几个标志性事件表明,西单作为青年时尚街区的地位越来越明确,影响越来越大,并且辐射到全国、全世界,这里已经成为与东京涩谷、首尔明洞、台北西门町一样知名的“年轻人之街”。
四、青年时尚街区——西单之困境与出路
几座过街天桥将西单大街的东西两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空间。西侧从北至南是大悦城
这幅空间的地图也是资本的地图:大悦城的出资方是中粮集团,一个大型国企的跨界经营;西单商场也是上市国企;老佛爷是法资;还有华威大厦,里面汇聚了众多的来自沿海批发市场的小商品,亦即民营小型资本。
这样复杂的资本格局和商业氛围,不可避免地面对种种经济和文化上的困境,需要探索和解决。
(1)青年时尚街区面临本土品牌萎缩的困境。作为一个年龄群体,青年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有其特点。热爱追赶时尚、追赶潮流是特点之一。在西单大悦城,人气最旺的是H&M、ZARA和优衣库这几个国际品牌服装店,还有苹果体验店,总是人头攒动、生意兴旺。本土品牌则店面规模小,顾客少。青年对洋品牌的青睐,表明我国服装企业和电子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还有不小的差距。
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但是,在大悦城这个购物空间里,外来的品牌占据明显优势,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侵蚀。
(2)青年时尚街区面临中小企业发展的困境。本土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网络购物和国际大品牌的双重夹击,内不敌网络购物,外不敌国际大品牌。网络服装经销商,如凡客诚品,走的是低价路线,T恤仅二、三十元一件。国际大品牌,如日本优衣库,布料好,性价比高。
因此留给本土中小型服装企业的空间就相当有限了,只能是走差异竞争的路线。比如本土服装品牌红都,走的是定制路线,在西单商场内设有专柜。西单商场里还有不少这样的本土中小服装企业的专柜,因为适应北京本地人的体型和喜好,所以也很受欢迎。
西单仍旧不只是面向青少年的。虽然大悦城主要面向年轻顾客,但西单商场的顾客群以中老年人为主。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西单所在的西城区居民密集,西单是附近市民购物的场所;同时,西单也是部分来北京的外地游客购物的场所。虽然,打造一个青年时尚街区是必要的,但是也可以包容多元的顾客需求。
这样看来,本土中小企业还是能找到出路的。除了其自身的探索之外,政府和社会也可以给予支持。中小企业容易遇到融资难和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可以在融资上提供帮助或提供创业启动基金。
(3)青年时尚街区面临文化的困境。青年时尚街区,不仅是商品流通的空间,还是一个交往的空间。空间是文化的隐喻。目前西单的文化设施比较匮乏,既没有博物馆,也没有美术馆。西单音乐厅在长安街以南,到西单核心商业区还有一段距离。西单图书大厦的购物方式与时装店冲突,提着一袋子书逛商场试衣很不方便。西单文化广场和大悦城电影院是西单主要的休闲娱乐设施。
北京的798和宋庄,是成熟的先锋艺术基地。798有当代艺术的展览,以及白盒子艺术馆这样的衍生(复制)艺术品交易场所。宋庄也有很多画廊。但是这两个地方都距离城区较远,所以离大众远,离青少年更远。
商场可以与艺术结合起来。位于大望路的新光天地商场,将五层的一部分开辟成新光文苑,经常有高雅艺术的展览。西单缺乏的正是这样的文化空间,目前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先锋艺术,都还乏善可陈。
如何破解上述困境?
出路之一是政府扶持。时装是青年时尚街区的主要流通商品。时装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应当扶持时装设计和生产企业,尤其是设计师和手工艺人。比如北京服装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青年学生,他们的设计可以转化为商品,在青年时尚街区流通起来。再比如手工刺绣,在国际上很受重视,也应该受到扶持。
出路之二是市场调节。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有时,政府的扶持不见得有效,还是需要市场的力量来积极地自行调节。
前门大街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改造个案。这里在传统上是商业繁荣之地,市井风貌吸引了大量外国和外地游客,但是在历史的变迁中显得陈旧和脏乱了。2008年前门大街整修后重新营业,变得更年轻、更时尚。一开始,以北京第一家H&M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之后ZARA等也带来了有购买力的人流,然而仅仅两年之后,前门大街变得不协调,失去了最初的气场。原因在于这里毕竟是传统的旅游胜地,老字号多,外地游客多,人流拥挤,本地青少年消费人群因而对前门大街望而却步。如今,前门大街几乎又变回了老样子。
金融街购物中心也没能成功地吸引年轻的大众。作为高端购物中心,如今门庭冷落,原因在于这里只有126个品牌。而同样定位高端的新光天地有961个品牌。现在的年轻顾客青睐混搭,在高档外衣里面搭配一件平价衬衫,是时髦的品味。金融街购物中心按照商品价格设置入场门槛的做法,使品牌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合潮流(党永嘉:《大悦城效应》,《21世纪商业评论》2010年第11期)。
上述两个北京的商业区域,在吸引年轻人方面不甚成功。总结起来,第一,外地游客和年轻本地顾客的需求有时是矛盾的,最好把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区域;第二,一味追求高端,可能与时尚潮流冲突,并且年轻顾客的消费能力有限,高端的商品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消费能力;第三,青年时尚街区不需要很多老字号。
总之,商业街区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市场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青年消费者需求。
出路之三是创业教育。韩国首尔市区的明洞是年轻人的购物乐园。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明洞除了大型商场,路边还有许多精致的有创意的小店,出售服饰和工艺品,价格中等,款式和做工都不错。笔者也曾在台湾大学附近看到类似的小店。这样的小型店铺,其实很适合年轻人创业,也可以展示发挥创意人的才华。不过目前的西单以大型商场为主,缺少精致的街边小店。来到西单的顾客,主要的目标就是那几个大商场、大品牌,店铺业态的单一影响了商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繁荣。
如果小型店铺开店成本不高,是很适合年轻人创业的。台北西门町被称为年轻人创业的好地方,就是因为西门町房租较低,因此比较容易成为刚起步的年轻人创业的基地(辛卫、程月:《台北西门町:年轻人创业天堂》,《福建日报》
如果时装设计或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多开设一些店铺,一定会为城市增添许多创意的光彩。目前,有些内地大学生已经在学校接受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甚至学校要求他们一边上学,一边开店(吴丽玮:《义乌创业教育:高考失败者的拯救试验》,《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39期)。
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近两年的工作重点,正在推广到更多的大学当中。
出路之四是增加文化设施。西单不应只是商品流通地,还应该是文化生产、展示、流通的空间。出路就是增加文化设施,提升文化内涵。在西单这个空间和场域里,不仅应该有资本的身影,还应该有文化的灵魂。博物馆和美术馆是文化公共服务事业,虽然未必赚钱,但是对于提升青年的文化艺术修养大有裨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根红:《博物馆与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国家博物馆位于长安街,是北京的一座大型博物馆。如果西单能有一个中小型博物馆,可以改善这里艺术空气的稀薄。西单还可以引入当代艺术展览馆,拉近青年与先锋艺术的距离。西单也可以引入白盒子艺术馆这样的衍生(复制)艺术品流通空间,降低艺术品消费的门槛。总之,西单的文化公共服务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一样大有可为。
结 语
青年时尚街区的经济和文化价值使它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青年时尚街区的未来发展还可能遇到种种挑战:经济上,如果遇到持续的经济不景气,能否灵活应对?技术上,如果网络购物更严重地冲击实体店,实体店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文化上,如果国际品牌不断扩张,中国本土品牌进一步萎缩,我们该如何面对商业逻辑下的文化殖民主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及时关注并且给予回答。
注:该文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2年优秀论文奖。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杨长征、杨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