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关系翻开了和平发展的新一页,随着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推进,台湾青少年的两岸愿景及大陆态度出现了快速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积极可取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成分。
一、台湾青少年的两岸愿景及对大陆的态度
1.多数台湾青少年乐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始客观、理性地看待大陆
第一,乐见两岸关系改善,支持两岸交流交往。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缓和,两岸交流速度加快,两岸互动渐趋频繁,台湾青少年对此乐观以对(见图1,资料来源:《财讯》杂志)。对两岸青少年交流,台湾年轻人亦持赞同态度,如超过六成的台湾大学生赞同认可大陆学历,乐见大陆学生赴台就读,认为大陆学生到台湾有助于两岸文化交流,对台湾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将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四成五台生想赴大陆就学》,中国评论新闻网www.chinareviewnews.com,
图1:台湾年轻人对两岸交流及交流速度的看法
第二,渴望了解大陆,认识大陆。两岸关系缓和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正试图通过书籍、电视以及网络了解大陆。近年来,大陆读物成为台湾年轻人阅读市场的新宠,无论是大陆流行小说还是学术论著都不难在台湾找到市场。岛内媒体分析称台湾年轻人“阅读大陆书籍是为了解大陆做功课”。还有不少台湾年轻人在网络论坛上兴致勃勃地讨论“置业大陆”、“两岸婚姻”等话题。更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收看大陆影视节目,据成功大学2010年针对岛内大学生的调查显示,83%的青年学生通过网络看过大陆节目,且有65%的年轻人表示会继续收看(《揭秘:最受台湾大学生欢迎的五大大陆节目》,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
第三,赴大陆求学的意愿升高。不少年轻人看好未来大陆发展,踏上或正准备踏上西进求学大陆之路。据大陆教育部统计,自1985年大陆高校开始招收台湾学生,到2011年底27年时间里,来大陆求学的台生累计已逾三万。2008年以后台生来大陆的人数显著增长,2001年至2004年大陆共招收台生2766人,而仅2011年一年赴大陆高校求学的台生就超过了2000人(《台湾学生在大陆逐梦:憧憬与压力——两岸教育比较》,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
第四,赴大陆工作的意愿增强。大陆经济高速增长,就业机会众多吸引了台湾年轻人。2008年《远见》杂志的调查显示,高达51%的台湾“80后”萌生过来大陆工作的念头,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该杂志2010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大陆台生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大陆,高于返台的比例(见图2,资料来源:台湾《远见》杂志)。综合台湾相关调查可以发现,有五至七成的台湾年轻人看好大陆发展前景,认为登陆是“薪资镀金、资历镀金”的好机会,甚至不少台湾海外留学生,亦将大陆作为求职的首选地。
图2:大陆台生的毕业打算
第五,多数年轻人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尽管台湾青少年,大都接受过“去中国化”教育,国家及身份认同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但值得欣慰的是,台青少年依然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保持了较高的认同度,绝大多数(比例大致为六到八成)台湾青少年不同意“台湾人与中国人分属两个不同的民族”。不少台湾学者认为,鉴于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改善创造的适宜环境,台湾青少年的文化与民族认同将继续巩固并延续。
第六,看待大陆较以前客观、理性。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通过多种渠道到大陆求学、旅游、参访的台湾年轻人不断增多,促使台湾年轻人开始端正心态,客观如实地评价大陆。越来越多地台湾年轻人认为“台湾应当在大陆的巨变中学习”,“应该参与全中国的变化”。体认到大陆年轻人具有“勇于自我表达”、“积极、自信”等特点。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1.6%台湾年轻人认为大陆年轻人更有自信心、事业心,超过四成的台湾年轻人认为“大陆青年的思想更有国际观”(《台青年畏惧大陆同龄人65%认为大陆人是对手》,新浪网news.sina.com.cn,
2.部分台湾青少年仍戴着有色眼镜看大陆,态度警惕、戒备
第一,担心陆生入台会挤占台湾教育资源。尽管多数台湾年轻人赞同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学位,但亦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陆生入台持警惕态度。相关调查显示,三成七的学生因怕陆生入台会稀释台湾教育资源,影响学校品质、民族意识及政治立场反对陆生入台。高达五成九的台湾年轻人视大陆学生为其重要的竞争对手(台湾1111人力银行:《我的同學是陸生——陸生來台接受度調查》,temp.1111.com.tw,
第二,担心ECFA(两岸经贸合作协议)的签订冲击台湾年轻人就业。有调查显示,近五成左右的台湾年轻上班族,担心两岸签订ECFA会影响其工作。其中31.9%的年轻人担心两岸开放可能冲击台湾产业,导致岛内年轻人失业。15.8%的年轻人担心大陆年轻人与台湾年轻人抢饭碗(陈建安:《后ECFA时代台湾人才何处去》,《城市天下》2012年第2期)。甚至部分南台湾年轻人在民进党的蛊惑下,组成“反ECFA行动联盟”,阻挠ECFA的签署、实施和后续推进工作。
第三,对大陆仍抱有一定的敌意。在国民党长期的反共宣传教育,以及民进党“台独”势力的政治操作下,高达9成的台湾年轻人认为大陆政府对台仍然不够友善(《台湾学生认为大陆对台最不友善 日本最友善》,news.ifeng.com,
第四,国家认同与身份认同混乱。“去中国化”教育扭曲了台湾青少年的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台湾青少年认同“成长的土地”而非“遥远的中国”。在不少台湾年轻人心中“中华民国”已等同于台湾。年轻人把“双十节”称为“台湾国庆”而不是“中华民国国庆”,“国庆日”不再高呼“中华民国万岁”,而是“台湾万岁”、“台湾加油”。台湾21世纪基金会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台湾年轻人认为两岸互不隶属,在国家认同上倾向“中华民国”或台湾(张佑宗:《21世纪基金会:和平效能感研究报告》,www.21stcentury.org.tw)(见表1,资料来源:台湾21世纪基金会网站)。长期追踪调查显示,20~29岁的台湾年轻人,其台湾人认同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当前的50%左右,中国人认同却从15%左右降到当前的5%左右(《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www.tedsnet.org)。《天下》杂志连续数年调查发现,年龄越小的台湾民众,逾强调其台湾人身份。2009年的数据表明,75%的18岁至29岁年轻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高出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仅15%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低于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认为是中国人的与平均水平相当,不到10%(《2009国情调查》,台湾:《天下》2009年第437期)。而《财讯》杂志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见图3、图4,资料来源:台湾《财讯》杂志)。
表1:台湾年轻人的国家认同
选项 |
百分比 |
48.8% |
|
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彼此互补隶属 |
46% |
“中华民国”在台湾 |
24% |
“中华民国”是台湾 |
20% |
台湾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华民国 |
8% |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2% |
图3:台湾年轻人的统“独”立场
图4:台湾年轻人的身份认同
三、影响台湾青少年两岸愿景及大陆态度的主要因素
1.推动台湾青少年理性、客观认识大陆的积极因素
第一,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促使台湾青少年改变对大陆的刻板印象。近年来台湾经济持续衰退、地区竞争力排名下滑、薪资水平下降、年轻人失业率上升。而大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台湾社会经济差距进一步缩短,激发了岛内年轻人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的意愿。
第二,大陆充分考虑台湾年轻人的需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台湾年轻人在大陆就学就业的倾斜政策,推动了两岸青少年交流,促使台湾青少年对大陆整体观感逐渐改善。如2005年8月,大陆宣布调整对台湾学生的收费政策,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将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2006年,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首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宣布,大陆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2007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宣布,欢迎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并对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提供必要的协助(国台办:《台湾方面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是积极措施》,www.gwytb.com)。2008年,大陆又开放了台湾居民报考国家司法考试,并出台《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大陆高校毕业的台湾学生可在闽展开就业。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六点意见”,强调“尤其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表示“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胡锦涛:《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日报》
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弱化了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对抗情绪。2008年民进党“台独”政权垮台,反对“台独”,承认“九二共识”的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在两岸执政当局的共同努力与推动下,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两岸关系的缓和,两岸“三通”的实现,推动了两岸青少年的双向交流,拓宽了台湾青少年认识大陆的途径。台湾青少年在逐步了解并理解大陆国情的基础上,开始主动积极维护两岸和平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理性思考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走向。
第四,马英九当局推行合作开放的大陆政策,支持两会制度化协商、放宽两岸交流限制,承认大陆学历、开放陆生赴台就读学位,对消除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缓和对立情绪,促进岛内青少年民意的正面转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阻碍台湾青少年认识大陆的消极因素
第一,“台独”势力推动“去中国化”教育,扰乱了台湾青少年的国家认同与自我认同。李登辉、陈水扁当政20年“剪裁历史、扭曲历史,给民众洗脑”,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割裂岛内青少年的祖国认同,误导了青少年的历史观。李登辉当政期间,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台湾生命共同体”,推动“本土化教育改革”,使岛内青少的统“独”态度及身份认同开始出现混乱。2000年民进党“台独”势力执政后,篡改教科书,推动“去中国化教育”,又泡制出分裂意识浓厚的台湾高中历史课程纲要。在“去中国化”教育的耳濡目染下,“台独”文化在校园渐成气候,台湾青少年的统“独”态度与身份认同逐渐扭曲乃至发生恶变。
第二,台湾部分媒体对大陆片面宣传报道,不利于消除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成见与偏见。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媒体长期带着“有色眼镜”看大陆,《自由时报》、“民视”、三立电视台等“泛绿”媒体,对涉大陆新闻“报忧不报喜”,甚至刻意歪曲、丑化大陆。而《中国时报》、《联合报》等“泛蓝”媒体迫于岛内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也在新闻报道中强调所谓“台湾主体性”。“统派”媒体在“台独”势力的挤压下,则几无生存空间,发声困难。这导致岛内年轻人获取大陆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难以全面、正面了解大陆发展的情况,使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偏听偏信”,难以彻底化解对大陆的偏见与成见。
第三,台当局大陆政策具有两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台湾青少大陆印象的转变。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后,一方面,实施了合作开放的大陆政策,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但另一方面,其大陆政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台当局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方向,至今仍未恢复“国统会”运作与“国统纲领”适用,也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对“去中国化”教育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台当局在发展两岸关系上的两面性和局限性,难以给台湾社会指出明确的前进方向,在客观上影响了岛内青少年对大陆态度的转变。
第四,美国势力介入两岸关系,对台湾青少年的大陆观产生负面影响。美国在两岸关系上推行两手策略,虽然希望两岸和平,但又试图通过维持两岸“和而不统”的局面达到“以台制华”的目的。为此,美国一方面通过强化对台军售、对台经贸、对台政治关系等,塑造美国是台湾“保护者”的角色,刻意给岛内年轻人制造“不统”的心理暗示,还利用与台湾的特殊关系,通过对台文化教育输出,培植具有西方意识形态、崇尚西方价值观的年轻人,影响了台湾青少年的两岸愿景。在美国的操作下,发展台美关系优于两岸关系的论调在岛内年轻人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中国威胁论”也得到了部分岛内年轻人的附和。
四、台湾青少年的两岸愿景与大陆态度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一,影响蓝绿两党的两岸政策走向。台湾20~29岁的青年选民数量超过四百万,占全体选民的1/4,对台湾选举政治的影响不容小觑。如果无法争取青年认同,赢得青年民心,不可避免地会在选举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难以忽视年轻群体的意愿,必须根据岛内青年人的特点及需求,调整其政策走向。2012年“大选”期间,国、民两党候选人马英九、蔡英文在备战过程中,对年轻族群丝毫不敢怠慢,他们不但频繁进入大学校园演讲,还利用“脸书”(face book)等新手段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当前,岛内年轻人渴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党当局实施合作开放的大陆政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促使民进党调整激进、保守的两岸政策向中间靠拢的重要考虑因素。
第二,台湾青少年渴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希望认识大陆、了解大陆、参与大陆发展建设,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蓬勃活力,成为避免两岸冲突对抗的重要因素,对巩固和发展两岸互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维持两岸现状”的青少年民意,则成为民进党推行“台独”政策很难逾越的民意屏障。
第三,岛内青年对大陆仍有一些错误认识,对大陆的警惕乃至敌对心理,对于“台湾主体性”的坚持,对台湾前途的不切实际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维持现状”的主流民意虽然对遏制“台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可能造成两岸分离状态的长期化。“独升统降”的民意趋势,“不统”的政治态度,则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继续深化的民意瓶颈。
注:该文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2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长征、杨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